【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
辽上京遗址
在五代十国时期 , 燕山北部的契丹部落崛起 , 建立了大辽帝国 。 其政权接受汉文明的程度较高 , 是此后宋政权的主要对手 , 宋辽二者堪称新一轮的南北朝 。 上京临潢府是契丹建立政权后最早的都城 , 也是最重要的都城 , 在辽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一、辽上京规制
历史上的辽国一共有五个都城 , 即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赤峰)、左京辽阳府(今辽宁辽阳)、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和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 。 辽国皇帝实行四季捺钵 , 就是皇帝和其牙帐全年无休止地在五京之间来回巡游 , 体现了契丹的游牧性 , 看起来契丹好像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中心 , 但其实辽上京的地位在其余四京之上 , 自始至终都是辽国的主都 。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
辽贵族
我们结合今天内蒙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遗址的挖掘结果来谈谈辽上京的规制 。 916年 , 耶律阿保机建立了契丹国 , 947年改国号为辽 , 为了方便以下皆称辽 。 918年 , 耶律阿保机决定在“西楼”建立都城 。 《辽史》说 , 上京临潢府在汉代时归东郡 , 辽太祖阿保机在神册三年(契丹年号 , 公元918年)立都于此 。 当时的礼部尚书、汉人康默记负责修造 。 但上京的设计者是谁却至今不知 。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
辽国皇帝
鸟瞰辽上京 , 上京呈“日”字型 , 以穿过城池的沙力河为界 , 北城为皇城也称内城 , 南城为汉城 , 也称外城 。 皇城为契丹人所居 , 皇城之内有宫城 , 为皇帝所居;汉城为汉人、商人所居 。 这也就是著名的南北官制的起源 , “国制治契丹 , 以汉制待汉人” 。
皇墙为夯土 , 平均高在6-9米 。 根据遗址现阶段发掘可以确定 , 皇城有四门 , 即北门拱辰门、西门乾德门、南门大顺门、东门东安门;宫城有三门 , 即西门西华门、东门东华门、南门承天门 。 和汉人南向而尊不同 , 契丹初期崇拜东方 , 以东为尊 , 这点在宫城、皇城东门规制都高于其他几门就可以看出 。 两宫的东门都是一门三道结构 , 就是一个超大的城门洞 , 里面有三扇大门对应三条道路;而其余诸门都是一门一道 。 在东向为尊的指导下 , 辽上京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东向中轴线来布局宫城内建筑的皇宫 。 以东华门为起点 , 向正西方向修建主要建筑 。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
辽上京沙盘
皇城之内 , 除了契丹人的生活住宅 , 还有几个地标建筑 。 首先就是各府衙的官邸 , 其次有孔庙、佛寺、道观 , 可见契丹实行了宗教自由 。 汉城保存较差 , 遗址挖掘成果较少 , 大体来看 , 汉城墙高为2-4米 , 占地面积也小于皇城 。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总的来说 , 辽上京的营造既体现了汉族皇权思想 , 又保存了契丹本部落习俗 。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
辽上京汉城
二、辽上京的政治地位
947年 , 契丹国改国号为辽 , 契丹可汗改称皇帝 , 上京也成了辽帝国的政治中心 。 至辽兴宗时期 , 辽国五京制度建立 , 但与上京相比 , 其余四大都城与其说是都城 , 不如说是防守严密的城防要塞 。 其余四都被辽皇帝看重更多的是因为其军事地位 , 而非政治意义 。 只有上京地处内地 , 是阿保机时代就经营的都城 , 所以上京的政治地位十分突出 。
【历史故事】辽上京的历史地位
文章图片
契丹人
因为皇帝只有一个 , 还要按季节四处溜达 , 所以辽国在上京设立了留守一职 , 这个官职特别像明朝迁都北京后在南京设置的留守官 , 负责皇帝不在都城时的一切事务 , 权力极大 。
辽太宗时期 , 初设留守 。 “太宗凡亲征 , (耶律李胡)常留守京师” , 但在这个阶段留守还只是个权限 , 而非正式官职 。 直到943年《辽史》有了“上京留守耶律迪辇”一句 , 留守作为一个官职才正式出现 。 留守是典型的汉官名称 , 也是一种临时差遣 , 体系上属于南面官 , 他是皇帝不在时守护都城的最高首脑 。 但根据史料所证 , 当这个官的人可不一定是汉人 , 而是辽皇帝所信任的宗亲重臣 。 当皇帝回京 , 留守的权限一律自动解除 。 除留守本人外 , 留守还配备了一应属官 。 最著名的上京留守就是电视剧《燕云台》中和萧太后有暧昧关系的韩德让 。 韩德让和他爹韩匡嗣都是上京留守 , 韩德让“遥授彰德军节度使,代其父匡嗣为上京留守,权知京事,甚有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