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文章图片
歌曲《曹操》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曹操不啰嗦 , 一心要拿荆州 。 ”其实我们都知道 , 一心要拿荆州的是孙权 。
与其说三国是三足鼎立 , 其实不如说是两个弱方联合以抗强 。 既然是“弱弱联合” , 那么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 , 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难道只是因为关羽吗?
一、小三国
赤壁之战后 , 曹、刘、孙三方形成了鼎力态势 , 曹操失去统一全国的能力 , 刘备与孙权则借机在南方扩展自己的地盘 。
此时 , 位于天下战略要地的荆州率先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小三国”之势 。
北边的襄阳、南阳由曹方据守 , 南郡和江夏是孙权的 , 剩下全是刘备的 。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文章图片
按照战略态势来说 , 最有利的是刘备 。 因为曹操的“荆州”是为了固守中原南大门 , 孙权需要保障自己上游安全 。 只有刘备暂时实现了诸葛亮在隆中的战略预想 , 呈进攻态势 。
有人说当时南方并没有完全开发 , 刘备手中的荆州四郡根本无法与曹、孙两家相比 。
这类观点就片面了 , 刘备的“荆州”即使再荒蛮 , 也没有孙权的“南郡”被动 。 史书记载 , 赤壁之后的孙权并没有得到荆州士族百姓的支持 , 后者一部分跟着曹操北撤 , 更多的人选择了刘备 。
当时的南郡可以说要人没人 , 要钱没钱 , 只有荒城一座 。 而且南郡夹在曹操的襄阳与刘备的武陵之间 , 身处四战之地且无战略缓冲 , 地位十分尴尬 。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文章图片
此时已经凸显出刘备与孙权的矛盾 , 因为刘备想要北伐曹操夺取中原 , 就必须借道孙权的南郡 。 而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二郡如同两个“楔子”深深嵌入东吴国土 。
孙、刘双方为此爆发了几次小规模冲突 , 为了缓解战略上的被动 , 鲁肃说服孙权将南郡主动借给刘备发展 。 南郡管理权的转换也是“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原型 。
最终刘备与孙权以湘江为界 , 南郡交给刘备 , 孙权获得长沙、桂阳的交易 , 让两家暂时达成和平意愿 。
二、两家分荆
关羽北伐是孙权下定决心占领荆州的导火索 。 在很多戏文中 , 都将孙权的动因归结于关羽的情商低 。 这样给大家造成一个刻板印象:如果关羽听从诸葛亮的建议 , 一心与东吴交好 , 那么即使关羽北伐 , 孙权也不会背后捅刀 。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文章图片
首先 , 孙权就不答应 。 不管是甘宁 , 还是鲁肃都曾经劝说孙权要占据荆州 。 原因无他 , 因为荆州处于吴地上游 , 占据荆州就是保卫下游地区的安全 。
包括夺取刘备手中的荆州部分后 , 孙权将都城迁到了武昌 , 以“主公守国门”的态势强化该地区的重要性 。 称帝后 , 东吴定都建业 , 但陆逊和太子孙登可是留守武昌 。 蜀汉灭亡后 , 东吴又一度迁都武昌 。
由此可见 , 与刘备、孔明眼中的“前进基地”相比 , 荆州可是孙权实实在在的命门 。 在生死存亡面前 , 关羽情商高不高好像并不是很重要了 。
其次 , 刘备不能摆脱责任 。 原本荆州是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共同驻守 , 因为两川战事紧急 , 只剩下关羽一人独当一面 。
汉中大胜后 , 刘备给予关羽“假节钺”的权力 , 也就是说关羽不需要请示汇报 , 可以根据复杂情况及时调整部署 。 那么关羽的北伐从程序上说何错之有?
【历史故事】《三国演义》孙吴为什么一心要夺取荆州,不惜与蜀汉势力翻脸呢?
文章图片
况且关羽并不是蛮干 , 当时曹仁带领襄樊主力平侯音之乱 , 魏、吴之间又有战事 。 关羽乘敌国之乱起兵 , 还打出了“威震华夏”这个成语 , 说明起兵时机并无不妥 。 关羽在军事能力和大局意识上至少也是优秀的级别 。
既然关羽没错 , 那么就错在刘备 , 谁让他一高兴给了关羽“假节钺” , 从而打破了荆州局部的平衡呢 。
最后 , 就是荆州的静态平衡 。 上文书说过 , 荆州是曹、孙、刘三家各取所需 , 其中前两家是为了保卫门户安全 , 刘备在战略上则更为主动 。
这也是为什么 , 当关羽“威震华夏”之后 , 正在茬架的曹操与孙权迅速达成默契 , 共同对关羽下手 。 因为刘备集团既然能够北伐 , 谁能够保证未来不会东征呢?
荆州的静态平衡在于 , 因为有曹操势力存在 , 孙、刘两家不得不维持联盟的关系 。 理论上来说 , 这种联盟关系是非常脆弱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