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王安石和张居正 , 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 , 各有千秋
北宋时 , 参知政事王安石主持的改革几经起落 , 斗争不断 , 被迫下野 。 政敌司马光上台后 , 废除了青苗法和差役法 。 王安石的新法竟然沦为奸臣蔡京搞政治斗争和贪污腐败的幌子 。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文章图片
明朝万历首辅张居正死后 , 考成法、废除学院和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等举措被取消 , 仅一条鞭法保留了下来 , 直到大明王朝灭亡 。 对于对改革家来说 , 目睹改革成果被传扬 , 应该重于自己的荣辱和生死 。
王安石和张居正都胸怀大志 , 情系国家兴亡和民众疾苦 , 意志坚定 , 脚踏实地 。 他们都不喜欢空谈 , 能结合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 他们的改革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 。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文章图片
?
他们的共同点是具有非凡的智商和魄力 , 百折不回 , 坚韧不拔 。 王安石认为自己很聪明 , 张居正则认为自己很笨 。 张居正比王安石更懂得妥协和隐忍 , 更懂得尊重现有的规则 , 这是由宋朝和明朝不同的环境决定的 。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文章图片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宋朝重文抑武 , 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交代后人 , 不得杀读书人和进言的人 。 因此文人吃喝不愁 , 不用担心掉脑袋 , 最多是流放 , 政治环境很宽松 。 王安石才华出众 , 自然就目空一切 , 反正也不会送命 。 王安石遇上宋神宗这个伯乐后 , 就一飞冲天 , 大展宏图 。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文章图片
相反 , 明朝的生存环境要恶劣得多 。 从明太祖朱元璋时代开始 , 杀大臣就是家常便饭 。 张居正进入翰林院之时 , 目睹了嘉靖朝内阁的血腥斗争 。 张居正为了生存 , 更懂得隐忍 。 你先得适应环境 , 等执掌权力后才可能改变环境 , 改变规则 。
所以 , 张居正能成为内阁首辅 , 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 而是经过长期的等待和隐忍后 , 从高拱手中抢过来的 。
两人看待政治和改革的眼界完全不同 , 王安石更理想化 。 在他眼中 , 只看到宋朝的冗兵、冗员、冗费问题严重 , 看到税收制度不合理 , 老百姓生活艰辛 , 军队战斗力弱 , 这些必须改 。 于是他拿出了很多方案 , 强力推行 。 他认为只要按他的方案执行 , 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 。 在和宋神宗探讨时 , 他不屑唐太宗、魏征 , 满朝上下 , 只有他是正义的化身 , 容不得他人有半点反对意见 , 可以想象改革的难度有多大 , 效果有多差 。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
文章图片
张居正则圆滑得多 , 他有多年的政治经验 , 他明白所有的问题 , 既然存在 , 就有其合理性 。 不看问题形成的原因和背景 , 孤立地去解决问题 , 注定是徒劳的 。
因此张居正的改革 , 打着“恢复祖宗之法”的旗号 , 赢得道义上的支持 。 在具体措施上 , 针对弊端有所改进 , 但这改进 , 又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式 , 多数不曾动摇旧有体制的框架 。 在实行过程中 , 逐步完善推广 , 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模式 , 这样反而使得自己的计划 , 得到了更好的实施 。 张居正曾经自称别无他长 , 但能坚持 。 能坚持的人 , 对于一切事 , 有计划 , 有布置 , 有安排 , 稳扎稳打 , 日积月累 , 久久为功 。
张居正政治打击手段比王安石快得多 , 也狠得多 。 但他更会笼络人 , 利用人 , 善于招揽各种人才 , 他的阵营比王安石的阵营可要强大得多 , 有效得多 。 张居正善于利用高拱留下的王崇古镇守边关 , 潘季驯治理黄河 。 王安石则把司马光为代表的清流一党 , 当作自己最大的敌人 , 人为制造障碍 , 两党争斗你死我活 , 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 。
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经过了二十年以上的磨砺 , 四十多岁各方面成熟后才开始变法的 。
王安石在过去二十年里 , 先后担任判官、知县、通判 , 完成了一整套的新政改革 , 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 , 让他充满了信心 。 以后在宋神宗的支持下 , 在全国范围内改革时 , 基本是他担任地方官经验的复制 。 地方工作经验丰富了王安石的才干 , 但拿到朝廷就不灵了 。
【历史故事】王安石和张居正,相隔数百年的两位改革大家相比较,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