诬告不仅会让无辜之人陷入诉讼之祸而破财招灾 , 官府一旦审理不细 , 不但会伤及无辜 , 还会给自己招来刑狱不明甚至是戕害良善的污名 。 所以诬告很早就成了诸皇朝严加防范的罪行之一 , 一般都会以“所诬之罪反坐”来处罚 。
文章图片
自明朝起 , 朝廷大幅度提高了对诬告者的处罚力度:
其告二人以上 , 但有一人不实者 , 罪虽轻 , 犹以诬告论......
凡诬告人笞罪者 , 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 , 加所诬罪三等......
若所诬徒罪人已役、流罪人已配、虽经改正放回、验日于犯人名下、追征用过路费给还......
因而致死随行有服亲属一人者 , 绞 , 将犯人财产一半 , 断付被诬之人......
《大明律·刑律》
首先扩大了诬告的适用范围 , 状告涉及多人 , 有一人被告不实就是诬告罪;其次是处罚升级 , 不但要反坐还要视情况加等(诬告罪名越大 , 加等越多);最后因诬告导致受害人服刑甚至死亡的 , 还需要另行赔付损失(流放路费、亲属赡养费等)......
清朝在诬告方面基本沿用了明朝的制度 , 如此严苛的律法是不是有效抑制了诬告这种恶行呢?事实是明清两朝不要说地方上的诉讼 , 连京控这种直达天听的御案都诬告成风 。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首要的原因是律法和皇朝的律法观 , 对不同的诬告行为采取了非常不平等的区别对待 。
“尊卑”和“上下”是古代礼教价值观的核心原则 , 因此律法在对待“诬告”时就旗帜鲜明地偏袒“尊上” 。 “卑下”诬“尊上”基本是死路一条(反坐至少加三等) , 而“尊上”诬“卑下”则可以减罪(一般都会减三等以上)甚至是免于处罚 。
其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诬告子孙、外孙、子孙之妇妾、及已之妾 , 若奴婢及雇工人者 , 各勿论 。
《大明律·刑律》
如果说律法上更多的是在家族内部牺牲晚辈和奴仆 , 维护家长的威权 。 那么皇朝律法观带来的不平等影响就更为广泛了 。
文章图片
古代诸皇朝都是以礼教为立国之本 , 因此官员们断案时也会用一些礼教规则来代替律法 。 例如“青天”海瑞 , 他自述的断案原则就有“事在争言貌 , 与其屈乡宦 , 宁屈小民 , 以存体也 。 ”也就是说为了维护尊卑有序的礼教传统 , 牺牲小民也是理所应当的 。
基于这些原因 , “尊上”们诬告“卑下”就不是什么事儿了 , 因为即便是被查实也大多会免于处罚 。 就算是不免罪只减等 , 他们也可以通过“议功赎罪”(用功绩或银钱来抵罪)让自己逃脱制裁 。
明清两朝的很多案子 , 明明是诬告 , 而且诬告者最终也被治罪了 , 但他们的罪名里往往没有诬告罪 , 其原因也正在这个地方 。 如果再加上金钱、人脉、亲缘等腐败、黑暗的因素 , 可以说“尊上”们诬告起“卑下”来肆无忌惮 。
第二个原因是 , 古代落后的刑侦手段和技术 , 让官府很难去认定诬告案 。
古代官府侦查、审理案件并不像现代这样搞无罪推定、谁主张谁举证 , 而是原被告双方各自出证(大案官府也会参与搜证) , 然后对比推论谁是谁非 。 这就会让无法提供有效证据的一方处于劣势 。
培育“诬告”的温床也就此形成 , 因为“诬告”可以让自己获取优势 , 让对方陷入被动 , 甚至决定最终的判罚 。 (俗话说得爱哭的孩子有糖吃)
例如张三和李四两家发生纠纷 , 李四在双方争执过程中自残 , 然后至官府诬告张三行凶 。 如果当时没有旁人围观并且愿意出来作证的话 , 张三在堂上就很难自证清白 , 而李四却可以以伤为证 。
文章图片
官府因为刑侦技术和手段的限制 , 往往也无法还原事实真相 。 这种情况下官员即便是认同张三清白 , 也不会判李四诬告 。 反而会在处理他们的纠纷时偏向“受害人”李四 , 以求息事宁人 , 因此张三常常会被迫向李四妥协 。
明朝正统年间 , 通州的一伙地痞无赖就用这种“自残诬告”的方法勒索来往客商钱财 , 折腾几年也没人能管 。 后来还是因为别的事儿得罪了御史 , 被整成了御案 , 英宗亲裁 , 才被充军流放 。
这种情况也派生出了一种非常极端的行为–自杀夺财 。
这种行为常发生在债务纠纷中 , 有些欠债人在无力偿还债务时 , 会选择到债主家门前自杀 。 不少人也不是真自杀 , 而是以自杀要挟债主免债并给予补偿 。 债主如果没有权势和靠山 , 往往会被迫答应 。
- 【游戏迷】和平精英:新转盘“百合蜜语”全套汇总!捧花飞行器,太美了!
- 【游戏世界】【游戏推荐】机场主管:从零开始建机场是种怎样的体验?
- 【游戏迷】光遇:三周年礼盒即将上线?官方发布新消息,看到价格玩家慌了
- 【游戏世界】光遇:人脸识别又开始了?玩家跑图卡掉线,没毕业就惨了
- 94狗跟96鼠可以结婚吗
- 婚配看属虎的和属龙的相配吗
- 梦见爆炸声(图文)
- 【历史故事】看匈奴人脸型复原图,匈牙利人是历史上的匈奴人吗
- 【历史故事】再看封神:三朝元老商容的好心
- 【爱历史】日本人最崇拜的三位中国历史人物,“大武士”项羽只排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