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朱元璋生前为明朝留下了一个特大隐患,在他死后立马爆发了

藩王又称蕃王:是在地方官吏与天子之间的统治者 , 有自己的藩王国 。 相当于古代欧洲的贵族阶级 。 他们可能是宗室成员、军功功臣或已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 但在名义上仍未宣布独立的地方势力首领 , 或者由天子册封统治某地区的统治者(这统治者将土地献上 , 然后天子再将土地册封给他) 。 藩王通常都有独特的名衔 , 这些名衔通常为地名或地域名 , 由天子决定 。
【爱历史】朱元璋生前为明朝留下了一个特大隐患,在他死后立马爆发了
文章图片
洪武三年(1370) , 朱元璋在借鉴历代分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立了明代藩封制度 , 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将其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封于边疆及内地的主要城市 。 这一制度在最初是为了对抗元代残余势力、拱卫王室 , 所以各藩府类似一种军事组织 , 有极大的兵权 , 仅王府护卫就有三千至一万不等 。
建文四年(1402年) , 燕王朱棣成功地攻破了京城 , 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 。 建文帝削藩失败 , 只能将锦绣河山拱手让出 。 其实 , 在汉景帝三年(154年) , 同样发生过一次藩王反叛事件 。 当时 , 吴王刘濞带头谋反 , 并策动了六个藩王一同作乱 , 其声势要比千年之后的朱棣更加浩大 。 但是 , 这场席卷全国的叛乱却在三个月之内就被平定了 。
汉景帝和建文帝同样是削藩 , 为什么结果如此不同呢?
纵观两次削藩事件 , 究其原因 , 还是在于开国皇帝肆意分封诸王 。 这些藩王在老皇帝在的时候老老实实 , 但是 , 在新皇登基之后便各自心怀鬼胎 , 想要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权力 。 新皇对他们礼遇有加时 , 尚可以维持暂时的安定 。 但若新皇执意夺权削藩 , 他们就不会坐以待毙 。 从规模上看 , 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 , 要远大于建文帝时期的靖难 。
【爱历史】朱元璋生前为明朝留下了一个特大隐患,在他死后立马爆发了
文章图片
【爱历史】朱元璋生前为明朝留下了一个特大隐患,在他死后立马爆发了】所以 , 关于两次削藩成败的原因 , 后世学者大致提出了这四个看法 。
前代皇帝有所差别:
汉景帝之前的皇帝是他的父亲汉文帝 , 两人一同开创了历史上的盛世"文景之治" 。 汉文帝可以称得上是历史上有名的仁慈之君 , 他在位时体恤民众 , 减轻刑罚 , 轻易不判犯人死刑 。 据说 , 在文帝的治理下 , 有一年全国的犯罪时间只有几十件 , 几乎达到了夜不闭户的程度 。
而且 , 他在临终前再三叮嘱景帝 , 如果 , 局势有变 , 重用大将周亚夫即可 。 周亚夫乃当时世间罕见的名将 , 后来 , 也正是他力挽狂澜 , 在短时间内便打败了叛军 。 而建文帝则不同 , 他的皇位直接来自祖父朱元璋 。
众所周知 ,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冷血的人 , 当年和他一同打天下的部下们 , 稍有错误便会受到重大的责罚 。 即使是一直小心谨慎的功臣 , 也会受到突然的牵连而被斩杀 。 为了防止有人不服自己的孙子 , 朱元璋在世时便以各种理由对众多大将举起屠刀 。
可是 , 纵使是老谋深算的朱元璋 , 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 。 他煞费苦心地防范功臣 , 却忘了提防各地的藩王 。 使藩王权力过大 , 就是给今后的皇权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 在能够压制朱棣的武将所剩无几的情况下 , 江山易手也就成为了理所应当的事情 。
【爱历史】朱元璋生前为明朝留下了一个特大隐患,在他死后立马爆发了
文章图片
削藩者的能力差别:
景帝和建文帝虽然都以仁厚著称 , 但两个人的能力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 景帝爱民如子 , 但也并不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 。 为了能安定叛军 , 他甚至果断处死了自己向来尊敬的师傅晁错 。 如此狠辣之举 , 足以证明汉景帝的阴险和绝情 。
建文帝就不同了 , 素来提倡仁厚的他 , 甚至在燕王起兵后还特意要求只可活捉燕王 。 战场之上 , 刀刃无情 , 而他居然还在担心燕王的生死 , 这着实令人叹惋 。 同身经百战的燕王相比 , 建文帝只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傻皇帝 。
采取的应对措施不同:
变乱突起 , 景帝却冷静地对局势进行分析 。 在他看来 , 叛乱的藩王很多 , 但心腹大患只有吴王刘濞一人 。 于是 , 他果断地令周亚夫先打刘濞 , 再收拾其他藩王 。 在周亚夫凌厉的进攻下 , 刘濞很快便露出了败象 。 其他藩王见为首的刘濞都无法抵挡周亚夫人人自危 , 都打起了退堂鼓 。
而建文帝的决策却截然不同 。 他面对势力极强的燕王心生畏惧 , 于是对其他几个稍弱的藩王率先动手 。 但是 , 此举无疑是直接告知了燕王今后的下场 。 强悍的朱棣看到湘王朱柏被逼的全家自焚 , 其他几个藩王也尽数被废 , 不由地倒吸一口凉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