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

明初四大案 , 都由朱元璋亲自负责 , 个个有的放矢、用意明确:
胡惟庸案 , 是为了清除功勋文官集团 , 随后趁势废除宰相制、强化皇权;
蓝玉案 , 可以看作武将版的胡惟庸案 , 目标是清除功勋武将群体;
而空印案、郭桓案 , 则聚焦于整顿吏治、打击贪腐 , 试图以铁血手段清洗传统官场习气 。
由于这种“别有用心”的动机 , 在处理上述案件时 , 朱元璋秉承着从严、从重乃至“借题发挥”的态度 , 打破法不责众的常理、动辄数万人被处死 。
虽然是乱世用重典 , 但朱元璋的做法带有明显的小题大做之嫌 , 一些案件当事人并没有主观的“犯罪”动机 , 更多的是出于传统、习惯 , 比如空印案 。
【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
文章图片
所谓空印 , 指的是在空白账本上事先盖好印章 , 具体内容事后再填写 。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 , 这属于典型的舞弊 , 有明显的做假账之嫌 。 但如果结合当时的情况、弄清楚这种举动的起因 , 就会发现其带有一定的“合理性” 。
按照明朝的规定 , 在每年年底 , 各级政府机构(布政司、府、州、县等)都要派人前往京城 , 找户部核对辖区内的户口、钱粮、军需等等数据 。
这看似常规管理类的操作 , 好像没啥毛病 。 但关键在于 , 有这么两项规定:
第一 , 地方提交的账目、文件 , 必须要加盖所在政府的官方印章才具备有效性;
第二 , 各个地方的账目数据 , 必须要和户部所做的账目完全吻合 , 哪怕有一丝出入 , 都得打回地方重做 。
【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
文章图片
于是就经常出现这种局面:
某地方负责官员带着全套账本 , 不远千里、跋山涉水 , 历时十多天赶到京城;
还没等他喘口气 , 在朝廷里跟户部对账时发现 , 双方的账本关于某一项开支有十两银子的出入;
于是 , 全套账本被打回 , 重新核算、重新盖章 , 然后再重新提交;
这个官员于是连忙带着文件往回赶 , 一来一回 , 一个月没了;如果只需要改一次倒还好 , 假如折腾个两三回 , 报账肯定要逾期 , 这里面的责任 , 够有关人员喝一壶的 。
【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于是 , 一直以来 , 各地方形成了这么一个潜规则:对账人员进京时 , 除了携带常规账本外 , 还会多带几套空白但提前盖章的账册 , 一旦正本没通过 , 便就地重新填写 , 而无需专门为此赶回原地盖章 。
【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
文章图片
多年来 , 各级官员一直按照这种变通手段报账 , 大家都习以为常 。 直到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 , 朱元璋“偶然”了解这一情况 , 顿时龙颜大怒 , 要求有关部门严厉彻查这种徇私舞弊、上下串通的恶性事件 。
案件爆发后 , 大量官员被捕入狱 , 按照朱元璋的一贯作风 , 很多人明白会是什么后果 , 因此 , 他们极力为这种做法进行辩解 。 其中 , 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因此事被抓后 , 他的弟弟郑士利上书申冤 , 所做的解释很有代表性:
其一 , 所有的账本都在所在地留有存根 , 相应人员在京城修改只是应急的权宜之计 , 也不可能产生过分的出入 , 根本无法乱编乱造、弄虚作假;
其二 , 对于这种做法 , 朝廷有关部门从来没有明确指出它是违法的 , 也没有明文禁止过 。 如今突然要加以重罪 , 让人不服 。
【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
文章图片
可以说 , 郑士利把空印这一行为产生之所以存在的背后逻辑阐述得相当清晰 , 说白了这就是一种各方都默认(包括朝廷)的行业潜规则 。
就算是朱元璋 , 说他是“偶然”获悉 , 其实也没啥说服力 , 按照他特务密布的做派 , 这种旷日持久的大范围对账模式 , 控制欲这么强的他不可能不清楚 。 说白了 , 他就是借题发挥 , 以此为契机杀鸡儆猴、整顿官场 。 这些人倒霉 , 纯粹是因为刚好撞枪口上了 。
最终 , 所有参与者都被处死 。 涵盖了全国13个省、141个府、1000多个县管理印章、签名的官员 , 他们的副手也被发配充军 。 甚至上书试图挽救哥哥的郑士利也没逃过一劫 , 兄弟俩都被处以极刑 。
【爱历史】明朝的“空印案”之谜
文章图片
空印案之后 , 明朝的吏治真的清明了一阵子 。 不过 , 依靠屠杀、而非合理制度 , 这种显示的问题不会得到解决 , 吏治也不会真的彻底改观 。 九年后 , 又爆发了户部侍郎郭桓倒卖官粮案 , 共有几万大小官员、地主富强被牵连 , 可谓杀人无数、血流成河 , 可惜的是 , 这仍旧是“治标不治本”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