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助力脱贫攻坚的“发改实践”( 三 )


在和田地区于田县 , 当地投资5910万元建成万亩葡萄基地 , 作为易地扶贫搬迁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 依托项目建设发放劳务报酬643.19万元 , 900多户贫困户从中受益 , 达到既培育了后续产业 , 又增加了贫困户收入的双赢效果 。 和田地区策勒县通过以工代赈项目为易地扶贫搬迁实验区安置点配套养殖小区4900平方米、红枣种植基地11860亩 。 按照人均3亩的标准配备耕地 , 引导搬迁户通过特色红枣及林下作物种植 , 获得收益533万元 , 已培育成为支撑搬迁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 。 同时 , 在项目建设中为搬迁户提供就业岗位 , 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10余万元 , 实现户均增收2700余元 。 克州阿合奇县依托以工代赈项目 , “十三五”期间支持建设了一批小型水利工程、基本农田建设、草场建设、小流域治理等小型基础设施 , 极大改善了当地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
【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工代赈助力脱贫攻坚的“发改实践”】 四川省旺苍县是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县 , 同时是上世纪90年代全国闻名的“宁愿苦干 , 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发源地 , 总人口53万 , 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08万 , 贫困程度深 。
2018年 , 四川省利用部分以工代赈中央资金 , 积极开展资产收益扶贫项目试点 , 项目区覆盖旺苍县高阳镇古柏、关山、双午3个贫困村 。 旺苍县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和企业自筹资金 , 累计投入1410万元 , 新建和改建茶地200亩并种植、补植茶叶200亩 , 修建了乡村道路、生产便道及配套渠系 , 改建茶叶加工厂1730平方米并购置相关设施设备 , 形成以古柏、关山、双午、鹿渡、虎垭和崔河等村为核心示范区 , 辐射全县 , 总面积达1万余亩的高品质生态黄茶产业园 。 项目实施过程中 , 旺苍县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 积极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股民”的以工代赈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 , 努力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 助力脱贫攻坚 , 推进乡村振兴 。 截至目前 , 旺苍黄茶坚持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发展 , 实行“猪—沼—茶”“鸡—粪—茶”种养循环模式 , 建立高标准有机茶园 。 养殖场建成后 , 通过订单式生猪和鸡鸭鹅养殖 , 每年可出栏生猪500余头、鸡鸭鹅5000余只 , 实现年收益25万元 。 400亩高标准有机茶园稳产期可实现年产值200余万元 。
“一石多鸟”凸显以工代赈政策多重功能
湖北省丹江口市位于鄂西北山区 , 汉江中上游汉水与丹江交汇处 , 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湖北省九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
2016年 , 丹江口市利用中央资金450万元 , 整合其他涉农资金 , 在习家店镇茯苓片区实施以工代赈示范工程 , 除少量技术岗位外 , 大量吸纳当地群众特别是贫困劳动力参与工程建设 , 共组织本地务工群众300人 , 支付劳务报酬75万元 。 当地群众通过在家门口务工获得报酬 , 增强了凝聚力 , 激发了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 项目实施后 , 通过招商引资 , 湖北北斗星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以茯苓村为轴心 , 辐射带动马家院、陈家湾村 , 流转当地3000亩土地打造特色农博园 , 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 把百姓增收与产业发展、企业盈利有机结合了起来 。 2019年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余万元 , 当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得租金、在园区务工得薪金 , 农博园春、夏、秋营业旺季 , 平均每户增收1万余元 。 目前 , 习家店农博园已成为集林果花卉、苗木种植、畜牧养殖、乡村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现代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 , 2017年被湖北省农业厅、省旅游发展委授予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 , 2018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 。
湖南省凤凰县是武陵山片区深度贫困县 , 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万人 。 2016年以来 , 凤凰县因地制宜 , 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 , 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积极吸纳当地农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 , 通过劳动实现就业增收 , 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