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全国,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位秦君

汉代名士贾谊曾在他的《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 , 奋六世之余烈 , 振长策而御宇内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只敲扑而鞭笞天下 , 威震四海” 。 说的是秦始皇在六代先祖积累的基础上 , 使用武力平定了山东六国 , 统一天下 。 那么这六代秦君都是谁呢?他们为秦国的强大都做出了哪些贡献?
1、秦孝公嬴渠梁
秦孝公嬴渠梁是秦献公的次子 , 秦始皇嬴政的天祖父 , 秦国的第25位国君 , 公元前361到前338年在位 。
秦孝公出生前的一段时期内 , 秦国自秦厉共公之后几代君位动荡 , 国力大衰 , 等到他的父亲秦献公继位后 , 秦国的实力仍然很弱 , 不得不与魏国割地求和 。 秦献公数次东征想要收复河西之地都没能成功 。
【历史故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全国,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位秦君
文章图片
秦孝公影视形象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后 , 秦孝公继位 。 秦孝公继位后立志改变秦国贫穷的面貌 , 为此他实施了一系列改变措施 , 甚至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求贤令》 , 欢迎山东六国的有志之士来秦国 , 也因此引发了后来的商鞅变法 。
秦孝公重用商鞅实行变法 , 奖励耕战 , 迁都咸阳 , 此外还建立了县制行政 , 鼓励农业生产 , 秦国的国力也在不断的上升 。 对外 , 秦孝公与楚和亲 , 与韩订约 , 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 , 拓地到洛水以东 , 为秦国东出统一六国打下了基础 。
前338年 , 秦孝公因病去世 , 其子嬴驷继位 。
2、秦惠文王赢驷
秦惠文王嬴驷是秦始皇嬴政的高祖父 , 是秦国的第26位国君 , 前338年到前311年在位 。
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继位为秦国国君 。 秦惠文王曾经为太子时触犯了秦国的新法 , 也算是与商鞅结下了梁子 , 后来秦惠文王继位后 , 秦国的新法已经比较成熟 , 商鞅在秦国的威望也很高 , 秦惠文王对商鞅有所顾忌 。 加之公子虔等人陷害商鞅 , 于是秦惠文王派人抓了商鞅并将其车裂而死 , 在小编看来这是秦惠文王的一大错误 , 但也是他巩固权利的一个手段 。
【历史故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全国,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位秦君
文章图片
秦惠文王嬴驷剧照
在巩固了自己的权利之后 , 秦惠文王东进攻魏 , 几年的时间里将魏国的河西之地全部收入囊中 , 甚至在黄河东岸建立了前进的基地 。 前324年 , 嬴驷效仿山东六国称王 , 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
除了东进攻魏以外 , 秦惠文王重用张仪、公孙衍、樗里疾、司马错等人 , 北伐义渠 , 西平巴蜀 , 东出函谷 , 南下商於 , 使秦国的国土相较于秦孝公时有一个质的飞跃 。
公元前311年 , 秦惠文王病逝 , 终年46岁 。
3、秦武烈王嬴荡
秦武烈王嬴荡是秦始皇嬴政的曾伯祖父 , 是秦国的第27位国君 。 公元前311年到前307年在位 。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去世后 , 嬴荡继位 。 嬴荡天生神力 , 堪称是秦国历史上武力最强的一位国君 。
【历史故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全国,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位秦君
文章图片
秦武王嬴荡影视形象
嬴荡继位后 , 设置丞相 , 驱逐张仪 , 结盟魏国 , 联越制楚 , 攻拔宜阳 , 设置三川 , 平定蜀乱等 。
因天生神力 , 秦武王嬴荡任用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为官 。 前307年 , 秦武王嬴荡与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 , 结果两眼出血 , 胫骨折断 , 到了晚上 , 气绝而亡 , 年仅23岁 。
4、秦昭襄王嬴稷
秦昭襄王嬴稷是秦始皇嬴政的曾祖父 , 秦国第28位国君 。 公元前306到前251年在位 。
秦武王嬴荡意外去世后 , 因没有儿子 , 所以在大臣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 , 以及右相樗里疾、魏冉、宣太后等人的拥立下继承王位(当时嬴稷在燕国为人质 , 而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后国力强盛 , 迫于赵国的压力 , 嬴稷被立为国君) 。
嬴稷继位后 , 由母宣太后当权 , 魏冉为咸阳将军 , 王叔樗里疾为相 。 前304年嬴稷满20岁后 , 举行了加冠之礼开始亲自处理决策国事 。
【历史故事】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全国,这六世指的是哪六位秦君
文章图片
秦昭襄王嬴稷影视形象
秦昭襄王十九年(前288年) , 嬴稷称西帝 , 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田地为东帝 , 两人并称“东西二帝” , 然而齐王听从谋士之策 , 自去帝号 , 并约诸侯合纵攻打秦国 。 秦昭襄王被迫也取消帝号 , 恢复称王 。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 , 秦昭襄王听从范雎的建议 , 收回了宣太后的干政权并驱逐四贵(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并任用范雎为相 , 嬴稷采纳了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 , 同时任用白起为将 , 先后战胜三晋、齐国、楚国 , 攻取魏国的河东郡和南阳郡、楚国的黔中郡和郢都 。 秦赵长平之战 , 白起坑杀40万赵国降卒 , 致使赵国元气大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