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烽火名桥|抗日义勇团三战公道桥

“风云恶 , 陆将沉 。 ”85年前的7月7日 , 卢沟桥畔骤起的枪声 , 彻底惊醒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 。 从此 , 亿万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 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
卢沟桥事变 , 是全民族抗战的标志 。 而在江苏大地上 , 江河湖泊水网纵横的大小桥畔 , 也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 。 有些桥已经不见了 , 有些桥已旧貌换新颜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用镜头带您走访这些历经战火的桥梁 , 重温那段烽火硝烟的岁月 。 今日刊发的是《烽火名桥》第四期《抗日义勇团三战公道桥》 。 ——编者按
早在去扬州公道桥镇之前 , 就听过“陈文”这个名字 , 组建扬州民间第一支抗日义勇团、炸毁日军飞机场 , 还有三打公道桥的故事 , 都让人热血沸腾 。 而公道桥是采访人员此行的重要目的地 。
【爱历史】烽火名桥|抗日义勇团三战公道桥
文章图片
180米长、35米宽 , 离公道桥镇镇口很远 , 就能看到这架大桥 。 双向四车道的大桥上 , 车辆来往不绝 。 当地文史学者阮衍喜告诉采访人员 , 这座桥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冲 , 现在仍然是扬州邗江区、仪征市以及高邮市来往交通的必经之路 。
在公道桥桥头 , 树立着一块公道桥碑文 , 上面讲述了这座桥的历史 。 “其实碑文上的记述有些是有偏差的 。 ”阮衍喜指着碑文告诉采访人员 。 作为清代扬州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阮元的八世孙 , 他对这架桥细致考证过 。 阮衍喜介绍说 , 阮元十几岁的时候 , 公道镇大旱 , 湖底露出很多古石 , 有一些是宋代的石头 。 所以他推测这座桥最早为宋代所建 。
而桥名为何为“公道”?这有很多历史传说 。 扬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吴献中告诉采访人员其中一个说法:这座桥曾经被称为僧道桥、僧渡桥 , 据说是一位僧人通过摆渡赚钱建的桥 。 后人为颂扬那位僧人一心为“公”、方便百姓的“道德”之举 , 所以才将桥名改为“公道桥” 。 这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之一 。
采访人员眼前的这座桥为水泥桥 , 是2000年后修建 。 在此之前 , 它又是什么样呢?存世的一张照片显示 , 这原是一架由上百根木头支起的木板桥 。 抗战时期 , 也就是在这架木板桥边 , 陈文率“抗日义勇团”三打小鬼子 。
1937年7月7日 , 全民族抗战暴发;12月14日 , 日寇攻占扬州城 。 就在这时 , 一支仅有几十人的神秘抗日队伍出现在扬州西北郊 。 据文献资料 , 这支队伍的首领叫陈文 , 他是安徽郎溪县毕桥镇人 。 组建民众自卫武装 , 陈文有经验 。 早在1926年 , 他就在家乡自费组建了一支队伍 。 后来他奔赴延安 , 接受革命思想熏陶 , “七七”事变后来到镇江 , 秘密召集人马 。 到1937年年底 , 在扬州公道桥镇公道桥北街关帝庙前 , 陈文主持召开了抗日义勇团誓师大会 , 成立了扬州民间第一支抗日武装——“抗日义勇团” 。 当地老百姓亲切地将这支队伍称为“陈团” 。
【爱历史】烽火名桥|抗日义勇团三战公道桥
文章图片
为打出义勇团的名头 , 鼓舞抗日士气 , 陈文将首次出击目标定在了扬州日军飞机场 。 1938年2月5日晚 , 陈文亲率两个连夜袭机场 。 这次行动相当成功 , 当地文献记载 , 共炸伤日机4架 , 击毙日军7人 。
日军为了报复 , 不久就深夜出动 , 直扑公道桥镇 , 妄图捣毁陈文团部 。 多年后 , 陈文的副官臧文峻曾回忆过此次战斗:当时 , 日军出动后 , 陈文就从扬州城里的“眼线”那里得到了情报 , 他率部抄小路抢先到达公道桥 。 也就是在这里 , 当骄横的日伪军冲过公道桥桥头时 , 驻守桥上的陈团连长曾宇高一面派兵用两挺机枪封锁着大桥 , 日伪军冲了几次 , 被击毙十多个 , 又掉下河溺死四个 。 直到镇里布置好了兵力 , 陈文才下令撤掉桥头封锁线 , 放日军进镇 , 进行巷战 。
“陈文当时就趴在房顶上用手里的机关枪俯冲扫射日伪军 。 ”阮衍喜指着南小街附近十字路口的大片房顶告诉采访人员 。 经过一番血战 , 最终敌人丢下40余具尸体 , 仓皇逃回扬州 。
在这之后 , 敌人又接连两次进犯公道桥镇 。 虽说镇里街巷才是战斗中心 , 但陈文都会在公道桥附近埋伏兵力 , 伏击日寇 。
第二次打退日军后 , 陈团还将多具日伪军尸体运往扬州城门外 , 写上“侵略者的下场” 。 这让日寇惊恐不安 。
【爱历史】烽火名桥|抗日义勇团三战公道桥
文章图片
奇袭日军机场、三战公道桥 , 连战皆捷 , 这让抗日义勇团名声大振 。 此后 , 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 , 陈文与日伪军正面作战达100余次 , 屡战屡胜 , 成为苏北抗日的一支劲旅 。 到1938年秋 , 全团已发展到3000余人 , 开辟了扬州、仪征、高邮、淮安、天长等方圆500余里的广阔抗日游击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