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田|重磅政策加持储能产业成新风口 储能概念崛起个股强势上演涨停潮


气田|重磅政策加持储能产业成新风口 储能概念崛起个股强势上演涨停潮

【气田|重磅政策加持储能产业成新风口 储能概念崛起个股强势上演涨停潮】目前 , 世界主流国家光伏、风电发展不断超预期 , 再生源发电占比不断提升 , 但风电、光伏着天然的缺陷 , 供给的稳定性始终是笼罩在远大前景之上的一块乌云 。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 各国均不得不对再生源发电配套好储能 , 这样才能实现对传统能源的替代 。
储能具有消除电力峰谷差 , 实现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平滑输出、调峰调频和备用容量等作用 , 储能可以有效的减少弃光、弃风的现象 , 增加光风在电网中份额 。 新型储能则是除抽水蓄能外 , 以电力为主要输出形式的储能技术 , 其成为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之一 。 得益于今年新能源发展的热潮不断 , 为推动新型储能快速发展 , 支撑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构建 , 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 我国政府相关储能鼓励政策频出 。
国家政策加持 新型储能加快发展7月23日 ,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 , 要求研究编制新型储能规划 , 进一步明确“十四五”及中长期新型储能发展目标及重点任务 , 并且大力推进电源侧储能项目建设、积极推动电网侧储能合理化布局、积极支持用户侧储能多元化发展 。 计划到2025年 , 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新型储能在推动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发挥显著作用 。 到2030年 , 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 新型储能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可控 , 技术创新和产业水平稳居全球前列 , 标准体系、市场机制、商业模式成熟健全 , 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度融合发展 , 装机规模基本满足新型电力系统相应需求 。
7 月29 日 , 国家发改委发布《进一步完善分时电价机制的通知》 , 要求完善峰谷电价机制、建立尖峰电价机制、健全季节性电价机制 , 并明确分时电价机制执行范围、建立分时电价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市场化电力用户执行方 式 。 分时电价政策的调整并不代表电价上调 , 只是对新型电力系统结构和供需格局的应对之策 。 峰谷价差、尖峰电价所隐含的供给紧张 , 会进一步加大对储能产业的需求 , 未来新型储能的商业模式有望逐步构建和成熟 。 市场分析认为 , 随着峰谷电价价差的提升 , 以峰谷价差套利为主要收益的用户侧储能系统经济性有望明显提升 。 就后市前景而言 , 政策助力下 , 我国的新型储能市场空间广阔 , 自主可控是关键 , 盈利为实现核心 。
储能已成为投资的新风口储能已成为投资的新风口 , 各地也在积极布局 。 据了解 , 碳达峰、碳中和确定目标下 , “新能源+储能”加速成为多地新能源产业标配 。 有资料显示 , 今年以来 , 海南、山西、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等六个省份相继发布新能源配置储能方案 , 主要集中在“光伏+储能”“风电+储能”模式 , 配置比例多要求在10%以内 。 今年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之一即是“大规模储能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重大专项 。
储能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原材料及生产设备供应商等;中游主要为电池、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以及储能变流器供应商;下游主要为储能系统集成商、安装商以及终端用户等 。 此外 , 储能技术应用范围广泛 , 包括电力系统、通信基站、数据中心、UPS、轨道交通、人工/机器智能、工业应用、军事应用、航空航天等 , 潜在需求巨大 , 但主要市场还是集中在电力系统 。
目前 , 储能产业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 。 据《2021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显示 , 2020年 , 国内与储能相关的投融资金额约在74亿元左右;另有数据显示 , 中国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也开始步入产业规模化发展 。 2020年新增投运项目中 , 储能在新能源发电侧中的装机规模最大 , 超过58万千瓦 , 同比增长438%;另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2020年电化学储能同比增长91.2% 。 政策助力下 , 我国的新型储能市场空间广阔 。 根据相关机构预测 , 电力系统用储能行业市场规模达数千亿 , 2021-2025 年市场空间分别为2016、2946、3824、4617 和 5748 亿元 , 2021-2025 年均增速有望达到46.28%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 , 预计储能项目会在“十四五”期间更多落地 , 市场规模将在万亿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