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噫!好了!我中了!”这是清朝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中的一句对白 。 而这一节讲的是有个叫范进的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 , 终于中了举人 , 经年心愿达成 , 一时大喜过望 , 竟然是发了疯 , 只会不断重复这句话 。
他起初是激动得晕了过去 , 然后等到被救醒 , 又往门外飞奔 。 哪怕自己跌倒在水塘里 , 浑身都沾满了泥也不在意 , 还拍着手 , 自顾自笑着往集市上去了 。 从这一段描写中 , 我们足可以看出“中举”一事对于范进的影响之大 , 亦可以以此窥见那个时代的缩影 。 那么举人在当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级别?到今天又可以换作什么样的职务呢?我们不妨一起看一看 。
【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科举制度的等级
在我国古代 , 科举其实便类似于今天的小升初、中考、高考等考试 , 是为了国家选拔人才所设立的一种考试制度 。 不过和今天这些考试只是作为入学的一块“敲门砖”不同 , 当时的科举如果一直考下去是可以直接入朝当官、迈进仕途的 。
而真正的“科举制”这一名词 , 最初起源于隋朝 。 在这之前 , 当官可谓是十分艰难 , 几乎可以说是与普通人无缘之事 。 能够有此机会的 , 往往不是世家子弟 , 依靠祖上荫庇 , 便是在朝中有认识结交的人 , 可以为你进行举荐 。
【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直到隋朝 , 仕途的大门才算是终于向广大百姓打开 。 想要入朝的读书人 , 要先参加“童试” 。 这一考试不限年龄 , 不管你是10岁来考还是50岁来考 , 都被统一称为“童生” 。 而等到经过了这一轮的筛选 , 便可以称作“生员” , 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秀才” 。
而“秀才”中也有等级不同的划分 , 这就像是现在学校中的分班考 , 成绩最优秀的那一批秀才被称为“禀生” , 不仅能够上学 , 而且口粮还由国家提供 , 相当于是得到了朝廷的看好;至于第二等的秀才就叫做“增生” , 最末等的则是“附生” , 都没有粮食 , 只能读书 。
【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但不管是什么级别 , 好歹都是成为了秀才 , 半只脚已经踏在了仕途之路上 。 此时通过了牛刀小事的“童试” , 就可以正式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办的“乡试” 。 如果再次顺利通过 , 便可以完成由秀才到举人的身份转换 , 这也便是“范进中举”中的“举”字来源 。 而举人中的第一名则被称为“解元” 。
然而这还不算结束 。 在参加完了乡试后 , 等到转过年来的次年春天 , 各省的举人们便要马不停蹄前往京城 , 参加礼部统一主持举办的“会试” 。 考中的人便成为了“贡士” , 第一名被叫做“会元” 。
【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到了这里 , 科举之路才算是经过九九八十一难 , 终于来到最后一关 。 那就是只有贡士才能参加 , 由皇帝亲自主持 , 参加者都是“天子门生”的殿试 。 参加殿试的考生又会被分为三甲 , 即三个等级 。 一甲只有相当稀少的三个名额 , 就是我们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 ,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 而如果有人在相继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拿了第一名 , 那就是“连中三元”的殊荣 , 才学不可谓不高 。
举人的身份能力
通过上面的介绍 , 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举人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大概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 但这也不由得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范进多年苦心读书 , 但也只是取得了一个举人的身份而已 , 还没有参加之后的会试、殿试 , 甚至根据统计 , 能从举人考中进士的只有大概5%的人数罢了 。 那么他何至于就如此激动呢?
【爱历史】历史上的“举人”是什么级别?
文章图片
原来 , 只要考中了举人 , 哪怕在之后的会试中不幸没有入选 , 那也依旧是有着担任学官、知县等职务的机会的 。 随着社会的发展 , 封建王朝对于官员等级分工的划分也越来越细致 。 因此就出现了官衔众多 , 但每年进士的数目有限 , 人手不足的情况 。 于是 , 这就到了举人们大显身手的好时候 。 尽管最多不过是个八九品的芝麻官 , 但这也是实现了从平民到官员的身份跃迁 。 除此之外 , 考上举人还有其他的便利之处 。
比如对于寻常百姓来说 , 如果要评选出压在他们肩膀上的一块巨石 , 那无疑就是赋税 。 但“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 , 在当时同样适用 。 正如上文曾经提到过的 , 对于成绩优异的秀才 , 国家还会给予粮食的补贴 。 而比秀才更高一格的举人 , 更是可以直接不用继续缴纳税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