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探索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北京六环外的昌平兴寿镇辛庄村 , 每天早晚两次 , 都会有一辆垃圾车放着村歌 , 按照路线在村里环绕 。 歌声由远及近 , 两旁的村民走出家门 , 将垃圾分类后投入车中 。 走在村里 , 很难在路边或者田地里看到垃圾 , 村口棚荫下乘凉的老人也能清楚地说出 , 生活垃圾该如何分类 。
这得益于村里2016年起推行的垃圾分类 , 发起人是7个陪读妈妈组成的志愿者团队 。
志愿者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 , 此前多是教授、工程师等职业 , 由于孩子在村子里的艺术学校上学 , 他们在村里租了房子 , 成为陪读妈妈 , 为了创造更好的居住环境 , 开始探索垃圾分类 。
他们都不是环保领域的专家 。 志愿者杨婧回忆说 , 初期 , 大家讨论后决定 , 将生活垃圾大致分为厨余、可回收和有害和其他几类进行投放 , 并得到了村长的全力支持 。
四年过去 , 艰难起步的垃圾分类探索初见成效 , 辛庄村17座散发恶臭的露天垃圾站消失了 , 垃圾产量大大下降 , 仅为原来的三成 。 在志愿者的推广下 , 周边村庄也开启了垃圾分类 。
现如今 , 由于各种原因 , 团队志愿者们多数已不再共事 。 杨婧说 , 但大家都各自在垃圾分类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 她也重新组建了团队 , 开始主攻辛庄村厨余垃圾的“消化 , “希望以后能摸出一条路 , 能真正实现厨余垃圾的循环回流 。 ”
垃圾分类|探索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
文章插图
杨婧在她的实验棚里 。 新京报采访人员 郑新洽 摄
【垃圾分类|探索垃圾分类的陪读妈妈们:清理172车垃圾,主攻厨余“消化”】吃了塑料袋的羊
杨婧最初产生垃圾分类想法时 , 是在5年前 。
她是一个陪读妈妈 , 由于女儿被辛庄村一所艺术学校录取 , 她就在这里租下一个院子 , 陪女儿一起读书 , 闲暇时 , 她在院子内养了几只羊 。
2015年底 , 一只母羊因误食飘进院子的塑料袋 , 最后倒在羊圈中 。 她把小羊抱进屋里 , 让它睡在自己床下 , 还用布袋、编织篮代替塑料袋 , 把玩具、包装食品都收起来 , 避免小羊误食 , “这些看似寻常的垃圾 , 对于其他生命来说 , 可能是致命的” 。
塑料袋可能是从附近垃圾池里飘来的 。 在杨婧家不远处的路边 , 有一个露天垃圾池 , “下雨天全部都是蹚着垃圾走 , 刮风天漫天都是塑料袋 , 苍蝇四处纷飞 。 ”当时的环卫车装不下满池垃圾 , 就一边运输 , 一边焚烧 。 带有腐烂味道的固液混合体 , 在行驶的车厢内阴燃 , 一路散发出黑色浓烟 , 萦绕在村内 , 久不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