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

【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
文章图片
地宫门一开 , 半个盛唐来 。 自1987年法门寺地宫中的宝藏被发现以来 , 大唐盛世的繁华在世人眼中愈发生动耀眼 。 近日 ,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提升 , 法门寺博物馆全新推出了“宁静的辉煌——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展览 , 让大唐珍宝在焕然一新的展馆中光芒四射 。
【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
文章图片
【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在展览上 , 博物馆东展厅展示了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一套唐代宫廷茶具 , 包括金银丝结条笼子、鎏金银茶碾子等 。 茶具所体现的高超技艺和茶具上的华丽装饰 , 为世人揭开了唐代皇室宫廷生活的一角 。 据悉 , 这套茶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 。 7月13日 , 采访人员来到法门寺博物馆 , 精致华丽的茶具 , 仿佛带来了大唐盛世的茶香 。
【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
文章图片
鎏金银茶碾子等级:国家一级文物户籍登记时间:1987年出生时间:唐代现住址:法门寺博物馆
壹惊鸿一瞥唤醒千年宝藏
公元874年正月初四 , 无数的大唐珍宝被送入法门寺地宫 。 随着大门缓缓关上 , 这些珍宝也陷入了长久的“沉睡” 。 时光流转 , 地宫之上的宝塔历经多次倒塌、修缮 , 但从来没有人发现地宫里的秘密 。
1981年8月 , 阴雨连绵 , 饱经沧桑的宝塔经不住雨水的冲蚀而倒塌 , 只剩下西南一隅顽强地矗立着 。 之后的几年里 , 文物保护机构对宝塔坍塌部分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清理 。
【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
文章图片
1986年12月 , 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法门寺宝塔 , 由省文物局组织考古队负责重建前的地基清理工程 。 1987年2月28日 , 考古队员开始对塔基进行发掘清理工作 。
1987年4月3日 , 注定是考古史上不平凡的一天 。 那天上午 , 考古队员开始清理夯土台基中心的扰坑 , 在距底部约20厘米处发现了一块方形大理石盖 , 石盖西北角有两条裂缝 。 当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取下断裂的石块 , 顺着手电筒的光向藻井内望去时 , 闪烁的金光让在场人员震惊 。
就是这惊鸿一瞥 , 让在法门寺地宫中“沉睡”了千年的宝藏“闪亮登场” 。 地宫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组成 , 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 从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封闭后 , 地宫从未开启 , 地宫所藏文物均属唐代 。
“在法门寺地宫后室 , 出土了一套唐僖宗供奉的御用茶具 , 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代宫廷金银茶具 。 ”法门寺博物馆副馆长魏晓龙说 。 在这套茶具出土之前 , 各地虽有茶具零星出土 , 但无法全面反映出唐代饮茶流程 。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不仅制作精美 , 而且用法与《茶经》所记互为印证 , 真实还原了唐代人的饮茶之风 , 在考古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现 。
【爱历史】法门寺地宫中的茶器奇藏
文章图片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茶具材质以金银为主 , 一方面彰显了大唐皇室的奢华生活 , 另一方面也因为金银易于保存的特性 , 让今人可以一睹唐代顶级茶具的真实风采 。
贰茶器奇珍再现大唐荣耀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精美茶具中 , 茶碾子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 有碾碎茶叶之用 。 ”法门寺博物馆保管保护科副科长权飞说 。
鎏金银茶碾子由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与鎏金团花银碢轴组成 , 形状类似今天的药碾子 。 法门寺的衣物账碑上称之为“茶槽子”“碾子” 。
鎏金鸿雁纹银茶碾子通体呈长方形 , 通高7.1厘米 , 长27.4厘米 , 宽4.4厘米 , 重1168克 , 由碾座、碾槽、碾盖三部分构成 。
碾槽呈半月形尖底 , 口沿平折 , 嵌置在碾座上 。 碾座两端作云头状 , 两侧为镂空的壸门 。 碾盖呈长方形 , 两端呈如意云头状 , 中间焊有一宝珠形捉手 , 以便抽动开合 。 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 , 衬以流云纹 。
“碾盖置于碾槽上 , 相当于一个盖子 , 起到防尘的作用 。 ”魏晓龙说 。
鎏金团花银碢轴直径8.9厘米 , 厚2.2厘米 , 轴长21.6厘米 , 重524克 。 银碢轴由执手和轴饼组成 。 轴饼中间有一圆孔 , 执手由圆孔穿过 。 轴饼边缘薄、中间厚、带齿口 , 齿口可以增加摩擦力 , 让茶饼更容易被碾碎 。 轴饼中孔周围有鎏金莲瓣团花纹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