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废除胡惟庸宰相这一职务?

明初的胡惟庸谋反案 , 拉开了明王朝清除开国功臣的序幕 , 其规模之大、手段之血腥 , 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录 。 但根据历史记载来看 , 没有证据显示胡惟庸会谋反 , 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 , 难道真的只是为了废除宰相这一职务?
关于这个问题 , 其实朱元璋本人已经给儿子朱标做过生动的解释 。
【历史故事】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废除胡惟庸宰相这一职务?
文章图片
公元1390年 , 继十年前诛杀胡惟庸后 , 朱元璋又准备赐死胡的老上司李善长 。 太子朱标有些看不下去了 , 他劝说老朱:“父亲杀的人太多了 , 恐怕有违天道啊!”
朱元璋当时默不作声 。 第二天 , 他叫来朱标 , 当面把一根浑身长满刺的棘杖扔在地上 , 让儿子捡起来 。
面对这种“棘手”的任务 , 朱标自然面露难色 , 朱元璋这才缓缓说道:“让你拿棘杖 , 你肯定怕别扎着手;但如果我事先把刺都拔掉 , 你还会担心吗?”
以胡惟庸、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功臣集团 , 就是老朱父子皇权上的“荆棘” 。
【历史故事】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废除胡惟庸宰相这一职务?
文章图片
自古以来 , 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矛盾注定是一个困局 , 他们出身越低 , 这种现象就越严重 。
刘邦、朱元璋这两个出身草根的皇帝 , 处理功臣的手段最为狠辣 , 前者把彭越剁成肉酱(虽然是以吕后之手) , 后者动辄砍下数万人头;
出身皇室后裔、中小地主的刘秀 , 来自将门之家的赵匡胤 , 对待功臣的方式异曲同工你好:让他们远离政治、以富家翁的身份享受创业的红利;
而出身豪门、勋贵的司马炎家族、李渊父子 , 对于自己的功臣集团则选择了继续委以重任 。
以上现象 , 跟所谓的帝王人品关联不大 , 反映的是封建权力架构下的一个阶段性矛盾:开国集团的素养 , 与时代要求的变迁能否相吻合 。
【历史故事】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废除胡惟庸宰相这一职务?
文章图片
历朝历代的开国群体 , 一向带有明显的阶层性与地域色彩 , 换句大白话说:开国皇帝都有自己的基本盘 , 那就是自己的老乡、圈子 。 毕竟身处乱世、各豪杰理论上机会均等 , 只有身边的熟人、身份相似的人 , 才更存在共同话题与相近的目标诉求 。
草根出身的刘邦 , 基本盘就是同样出自草根的沛县老乡们 , 而这些人在贵族项羽的圈子看来根本不入流;出自底层的朱元璋 , 骨干力量就是同出淮西的老伙计们 。 刘秀身为地主、太学生 , 他的云台二十八将大多也出自这个圈子;李渊父子作为关陇世家一份子 , 因而很容易团结、吸引那些南北朝勋贵 。
在开国过程中 , 老乡、圈子是最可靠、最能依仗的资源 , 但到了治国阶段 , 情况就截然不同了 。
【历史故事】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废除胡惟庸宰相这一职务?
文章图片
首先 , 开国过程中 , 充盈着生死存亡之机 , 信息瞬息万变 , 除了需要武人 , 还需要精通阴谋与诡道的智囊 , 以应对紧急难题;而在治国阶段 , 局势相对稳定、有规可循 , 更需要能解决事务性问题的职业官员 。
其次 , 打天下阶段 , 比的是拳头与策略 , 可以侧重依仗某个地域性集团与群体;但在治理天下时 , 想要把国家拧成一股绳 , 必须尽量开放政权 , 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精英都获得参政的机会 , 这样才能实现团结与稳定 。
也许说起来显得势利 , 但从历史表现来看 , 出自不同阶层、圈子的开国群体 , 面对这种阶段性差异需求 , 适应性天差地别 。
【历史故事】朱元璋为啥会下此狠手,废除胡惟庸宰相这一职务?
文章图片
从能力特点来看 , 饱受关陇集团教育的李靖、长孙无忌 , 都像李世民一样既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 , 他们既能应对瞬息万变的紧急状况 , 也能处理事务性的工作 。 与他们相比 , 草根豪杰大多缺少系统教育、侧重在实践中学习 , 创业过程中形成的悍勇、狡诈等素质 , 在治国阶段并不受欢迎 , 甚至还是现实威胁;
就政治素养而言 , 诸如北齐皇室后裔高士廉、南陈皇族陈叔达之辈 , 对于如何处理君臣关系、避免僭越忤逆 , 一定比李善长、蓝玉更懂得分寸;那些见惯了大风大浪的豪族、勋贵 , 当面临财富、权势的诱惑时 , 往往更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白帝王红线所在;长孙无忌能与集团外的魏征和谐共处 , 而李善长则视淮西之外的刘基为敌 。
一句话 , 无论是知识、能力的构成 , 还是对权力、富贵的认知 , 不同的开国群体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当开国功臣无法处理角色转换、难以顺应阶段性需求的转变 , 甚至对政权带来了隐患时 , 自然很容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