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赵匡胤曾断言:若定都开封、民力撑不了百年,但为啥最终没迁都?

从后来的实际结果来看 , 北宋定都开封貌似极端愚蠢:
开封 , 在东汉、三国时期有个大名鼎鼎的名字:陈留 , 它位于黄河南岸 , 地势平坦、略显低洼 , 是“天下四冲八达之地”(北宋名臣张方平的评价) 。 于经济、交通等方面而言 , 它的位置自然是极为便利;但从军事角度来看 , 那就是典型的“四战之地” 。
雪上加霜的是 , 由于燕云十六州这个天然屏障不为北宋控制 , 黄河以北旷野千里 , 辽国铁骑只需三四天就能席卷而至 , 只要能渡河 , 开封就会沦为待包的饺子 。
后来金国灭宋时 , 第一次用了三个月就杀到开封外;第二次更快、仅用了一个多月 , 北宋朝廷如同待宰羔羊、束手就擒 。
【历史故事】赵匡胤曾断言:若定都开封、民力撑不了百年,但为啥最终没迁都?
文章图片
另外 , 相对于汉唐的长安 , 开封的位置偏东 。 这种地理上的差异 , 转化为对西北方向既无心、又无力——想当初 , 西汉为了拓展长安的外围屏障 , 生生从强大的匈奴手里夺取了河西走廊;而到了北宋 , 竟然连由唐朝夏州节度使转变而来的小小西夏都束手无策 。
对于上述客观弊端 , 北宋初期曾经兴起了热烈的迁都提议 , 王钦若等人主张迁往南京、陈尧等人提议迁往蜀地 , 毕竟在过去的东汉末年、南北朝时期 , 这两大区域都曾充当过政权核心 。
而只有赵匡胤本人主张先迁往洛阳、后转移至长安 , 他曾这样表态:“终当居长安 , 据山河之胜又去冗兵 , 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 。 ”
【历史故事】赵匡胤曾断言:若定都开封、民力撑不了百年,但为啥最终没迁都?
文章图片
由此可见 , 对于当初周、秦、汉、唐等王朝依托关中而制胜天下的先例 , 北宋君臣心知肚明 。 然而 , 在赵光义以及大部分朝臣的反对下 , 他的意图未能实现 , 迁往南京、蜀地的主张也不了了之 。
后来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时 , 曾力主在洛阳广储蓄、缮宫室 , 为今后迁都做准备 , 但也因来自各方面的阻力而归于流产 。
京师位置、至关重要 , 为什么北宋会出现这种看似“弃明投暗”的低级选择?这并非出于愚蠢或私心 , 北宋自身制度、客观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 , 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严密逻辑闭环 , 注定了都城只能选择开封 。
【历史故事】赵匡胤曾断言:若定都开封、民力撑不了百年,但为啥最终没迁都?
文章图片
因失去北方屏障 , 为了防备辽国的强大武装 , 北宋必须保有规模庞大的常备军 , 故而采取了募兵制;
为了杜绝唐朝后期以来持续上百年的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现象 , 北宋必须采取重内轻外的军事政策 , 都城必须集中全国大部分军力;
都城及附近常年驻扎着数以十万计的禁军 , 加上他们的妻儿家属 , 意味着海量的后勤物资供应要求;这就意味着 , 都城不仅是政治与军事中心 , 同时还是经济与运输中心;
为了及时支援河北的三大军事重镇中山、河间、太原 , 北宋的主力军队不能距离北方太远 , 但又不能直接杵在黄河以北、直面辽国铁骑;
能满足上述军事、政治、经济、运输中心四大要求的 , 有且只有开封(汴梁、汴京) 。
【历史故事】赵匡胤曾断言:若定都开封、民力撑不了百年,但为啥最终没迁都?
文章图片
其实早在隋唐时期 , 承接南北朝的发展 , 经济重心就逐渐东移、南移 , 关中地区被过度开发 , 时常因灾害面临缺粮危机 , 隋文帝、隋炀帝父子接力修建运河系统 , 本意就是为了将江南、山东的粮食西运;即使如此 , 在隋唐两代仍旧出现了多次天子带头“就食东都”的无奈现象 。
自从安史之乱以来 , 关中屡遭摧残 , “长安六陷 , 天子九迁” , 长安、洛阳一线急剧衰落;河西、陇右经常被吐蕃控制 , 关中外围失去安全屏障 。 到了唐朝晚期 , 为什么关中地区仅有李茂贞一个军阀 , 而其他地区大小藩镇林立?因为关中经济、人口太差 , 不足以支撑两个藩镇 。
到了五代 , 今后打着“继承唐朝”大旗的后唐定都洛阳 , 其他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开封;而同时期的十国 , 除了后汉的残余北汉外 , 其他均位于长江以南 。 这就说明 , 当时的政治与经济重心 , 早已没了长安、洛阳什么事 。
【历史故事】赵匡胤曾断言:若定都开封、民力撑不了百年,但为啥最终没迁都?
文章图片
到了北宋初年 , 承接五代时期的经营 , 位于华北平原中心的开封经济繁荣、人口稠密 , 交通便利、四通八达 , 通过大运河可直抵长江 , 富庶江南的物资可以源源不断北上 , 完全吻合了北宋的军政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