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导语:公元前262年 , 在秦军不断东进的势头下 , 秦国与赵国 , 这两个军事强国终于在长平迎头相撞 , 为赢得胜利 , 赵王压上了全部的筹码 , 让出身王室宗亲的赵括带领二十五万援兵奔赴长平战场 , 在赵军更换主帅的同时 , 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白起赴前线领军 。
同时 , 秦昭襄王下达全国动员令征调秦国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应战 , 他亲赴河内前线 , 加封应征者爵位一级 , 六十万秦军开始集结 , 这也几乎是秦国可以动员的全部兵力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文章图片
战事示意图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粮食高产下的人口膨胀
两千两百多年的秦国 , 学者推测人口不过四百万 , 竟能征召出近百万的大军 , 一个农耕国家 , 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根据秦吏喜的记载 , 一个士兵每月的口粮大约在40斤左右 , 据此推算 , 秦国发动长平之战 , 战争打了将近三年的时间 , 需要的粮食至少在七十万吨以上 , 秦国的农业发达到能够支持如此规模的战争吗?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文章图片
使用铁制农具的秦国农民
关中沃野平原千里 , 这里拥有当时农耕条件最好的土壤 , 是秦国实现农业强国的根本 , 经历了商鞅变法的秦国人 , 生活中只有两件大事 , 耕与战 , 秦国在所有国家中最彻底地实行土地个人制 , 鼓励开发荒地 , 使当时秦国每个劳动力拥有的耕地增加到相当于今天的15亩田 , 比其他各国高出一倍 ,
铁制农具 , 牛耕的出现 , 以及水利事业的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性农业变革的标志 , 而秦国 , 据信是最早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国家 , 它保证了秦国即便是举国征兵 , 仍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率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文章图片
牛耕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喜抄写的竹简 , 透露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秦国用法律来保障当时所有的农户都用最先进的方法种植庄稼 , 播种的时候 , 水稻种子每亩用二又三分之二斗 , 谷子和麦子用一斗 , 大豆半斗 , 如果土地肥沃 , 每亩撒的种子 , 可以适当少一点 , 实际上自商鞅变法以后 , 秦国还制定了《田律》 , 《厩苑律》 , 《仓律》 , 《徭律》 , 《效律》 , 《司空律》等多种经济法规 , 以此来规范和促进农业生产 。
战国时期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是多少?
从有记载的史料上来看 , 李悝在《汉书·食货志》中载言:''今一夫挟五口 , 治田百亩 , 岁收一石半 。 '' , 也就是说一亩地的收成大概就1.5石 , 折合成现在的重量大概就是59.2公斤 。 虽然在战国后期 ,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 让农业生产率大幅度提升 。
在《史记·河渠书》说:秦开郑国渠 , ''灌泽卤之地四万余顷 , 收皆亩一锺'' 。 一锺就是一石 , 换言之当时已经出现了亩产十石的高产田(当时的一亩指的是周亩 , 即百步为亩 , 折合现在的0.328市亩)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农业发展
文章图片
郑国渠的开凿对秦国农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但在《吕氏春秋·上农》中有''上田夫食九人 , 下田夫食五人 , 可以益 , 不可以损 。 一人治之 , 十人食之''的说法 , 一人指的是一家的家长 , 一户人家共同耕种一百亩田 , 想要供十人使用的话 , 就必须要总产达三百石 , 也就是说 , 大部分情况下 , 战国后期的亩产量大概维持在3石每亩的亩产量 , 值得注意的是 , 这还是农耕水平最高的秦国所给出的数据 。
那么让人疑惑的是 , 尽管在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大规模生产下 , 亩产量已经呈两倍增长 , 但它真的能为如此庞大的战争提供充足的后勤吗?
是''战术精妙''还是''大笔一挥''?
回到长平之战 , 这一场战役是两国战略意义上的大决战 , 此战过后 , 使秦国加快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 而赵国经此一战后 , 也是元气大伤 , 彻底失去了与秦国争霸的能力 。 在这一场战争中 , 白起的能力得到了再一次的肯定 。
但我们在一个小细节中发现了一丝端倪 。 在得知赵括担任赵国主将后 , 暗地里将白起提为上将军 。 就在赵国出兵秦国时 , 白起命令部队只许败不许胜 , 看到秦军成溃败之势的赵括马上命令部队乘势追击 , 殊不知已经悄然落入白起早已设下的圈套 。
在赵国军队追到秦国营垒后 , 却发现怎么也攻不破秦军坚硬的营垒 , 此时白起命令一只两万五千人的部队绕到赵军后方 , 将后路切断 , 同时命令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将赵军切割成两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