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文章图片
世人皆知苏东坡的洒脱 , 知他爱黄州的山水 , 知他爱赤壁的月光 , 知他爱岭南的荔枝 。 可很多人并不知道 , 如果不是那一年的文字狱 , 他本是大宋朝堂未来的顶梁柱 , 徐州人民心中的绝顶好官 , 那个一心爱民的苏轼 。
【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文章图片
公元1071年 , 34岁的苏轼 , 决定逃离京城 。
临别之际 , 表哥文同写的送别诗里有这样一句:
北客若来休问事 , 西湖虽好莫吟诗 。
文同心里清楚 , 自己的表弟是出了名的“一肚皮的不合时宜” , 这句诗的意思很简单:
老弟 , 去了杭州就好好待着 , 管好自己那张臭嘴 , 别多管闲事 , 也别阴阳怪气 。
苏轼表示“嗯嗯 , 好的 , 一定” , 转头便忘了个一干二净 。
毕竟 , 能管住嘴的苏轼 , 那还叫苏轼吗?
刚来杭州没几天 , 苏轼就忍不住了 。
当时 , 王安石的变法大业正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地进行 , 苏轼本就是在京城与老王不对眼所以才跑出来的 , 没想到在这里 , 他却是第一次真正地看到了变法的“惨状” 。
比如青苗法 。
本意是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 , 可以向官府申请一笔农业贷款 , 年息两分 , 到期偿还 。
原本 , 这的确是一件好事 。
但当本是自愿的贷款 , 成为了强制性的指标摊派时 , 再好的政策 , 也成了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 。
看着街头上那些借了青苗钱而倾家荡产的百姓 , 苏轼无奈地写下了这首诗:
杖藜里饭去匆匆 , 过眼青钱转手空 。
赢得儿童语音好 , 一年强半在城中 。
——《山村五绝》
为了还上这笔钱 , 山村里的百姓们带着孩子奔走几十里路 , 一年时间大半都在城里 , 钱没还上 , 反倒是孩子们都学会了城里话 。
王安石啊王安石 , 睁开你的眼睛 , 看看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吧!
【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文章图片
还有食盐专卖 , 国家的钱确实多了 , 但昂贵的官盐却让百姓们“三月食无盐” , 只得铤而走险地去贩卖私盐 。
那一年除夕 , 苏轼在杭州府的大牢里 , 看着那些面黄肌瘦、一脸彷徨的农民 , 把大牢塞了个满满当当 。
此刻的他 , 心中总有百转千言 , 却无从言说 。
只能写下这首诗:
小人营糇粮 , 堕网不知羞 。
我亦恋薄禄 , 因循失归休 。
——《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节选
百姓 , 向来只是为一口饱饭吃而已 , 如今却被逼得走上绝路 。
而自己作为杭州通判 , 也只能按照律法 , “昧着良心”把这群穷百姓判进了大牢 。
要知道 , 除夕本是团圆夜啊 。
【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文章图片
从那之后 , 苏轼手中的笔 , 就成了记录这个悲剧时代的工具 。
他看到免役法下被征调的百姓 , 为了造运河 , 被迫放弃了自家的田地 , 在这泥泞中卖苦力 , 如鸭如猪——“人如鸭与猪 , 投泥相溅惊 。 ”
他看到朝廷改革税法 , 一律要钱不要粮 , 所谓“谷贱伤农” , 百姓们只得“卖牛纳税拆屋炊” 。
书房里 , 山路上 , 寺庙中 , 月光下 , 苏轼从来没有放下笔 , 也从来没有停止控诉 。
他从来不是一个粉饰太平的人 。
只是此刻的他并不知道 , 一张由新党织造的阴谋大网 , 正慢慢向他席卷而来 。
【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文章图片
苏轼当官这些年 , 早已活成了大宋第一顶流 。
官场之外 , 他被视为大宋文坛领袖的接班人 。
前文坛领袖欧阳修 , 曾在科举考试中看到苏轼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 , 一时惊为天人 。
因为当时的试卷都会糊掉作者名字 , 自恋的欧阳修甚至还以为是自家弟子曾巩所作 , 故意改为了第二 。
【爱历史】那一年,苏轼死了,苏东坡活了
文章图片
等到后来识得庐山真面目 , 他在写给友人的信中 , 写下这样一句话:“老夫当避路 , 放他出一头地也 。 ”
看 , 这可是大宋文坛领袖钦定的接班人 。
官场之上 , 他也是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
1077年 , 苏轼刚刚上任徐州知州 , 便遇到了多年不遇的洪水 。
换做普通文人可能就怂了 , 但老苏竟然亲自指挥 , 打出“与城存亡”的旗号 , 干脆住在了城头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