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魏文帝的野望:孟达补散骑常侍小考( 四 )


可见 , 曹丕设立散骑的初衷 , 实际是借“京官之职” , 招募天下士人入京考察 , 一方面是让受任者成为“天子门生”;另一方面则可以借机考察其才干 , 同时让受官者“知指归” , 即了解天子的施政意图 。
曹丕使“储备干部”先“历官散骑” , 本质是加强对官僚的监察力度、丰富对士人的笼络方式、借此强化君主权威 。
文帝在位时 , 虽然忌刻寡恩 , 但贬抑宦官、压制外戚、重用疏亲(曹真、曹休、夏侯尚)而防范近亲(魏武诸子) , 可以说是沿着“君主专制的正轨”前进 。
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 , 藏之石室 。 --《魏书二文帝纪》
群臣不得奏事太后 , 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 , 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 , 若有背违 , 天下共诛之 。 --《魏书二文帝纪》
与孟达回书中 , 更是透露出“网罗天下英才 , 尽为天子门生”的宏图展望 , 这与“科举制”取代“九品官人法”的内核相似 , 皆是从“恩出私门”(各地中正)到“恩出天子”(任官散骑需入京面圣)的进步 。
注:此处说专制制度的“进步” , 是相比西晋分封制度的倒退 。 毕竟受一个皇上压迫 , 比受一群皇上压迫要好得多 。
【历史故事】魏文帝的野望:孟达补散骑常侍小考
文章图片
文帝践阼 , 网罗天下英俊
至于延康年间(220)的第一批散骑常侍 , 皆为曹丕旧人 。 是因其新嗣王位 , 大行在殡而人心不稳 , 为加强统治 , 故“任用私人”以为权宜之计 。
统治稳固之后 , 便开始“以士人补之” , 笼络英才 。 文帝回孟达奏疏 , 便清晰体现了其“志在天下”的野望 。
如此看来 , 司马氏最终将散骑常侍糟蹋为“孩童特供”的空饷专利 , 可谓完全曲解败坏了文帝初衷 。
小结
魏文帝在位仅七载 , 便壮年甭逝 , 卒年四十(按今三十九) 。
短寿夭亡 , 故壮志不立 。
虽然曹丕心术险恶 , 阴刻寡恩 , 睚眦必报 , 乃至被陈寿暗嘲;但观其所行 , 确实不失为守成之主 。
文帝性格达观 , 看淡生死 。 览其《与吴质书》和《终制》即可见一斑 。
昔年疾疫 , 亲故多离其灾 , 徐、陈、应、刘 , 一时俱逝 。 少壮真当努力 , 年一过往 , 何可攀援?--《文帝与吴质书》引自《魏书二十一王粲传-附传》
自古及今 , 未有不亡之国 , 亦无不掘之墓也 。 --曹丕《终制》
未闻“开国之君”会自嘲“自古无不亡之国” 。 可知刀光剑影中的成长经历 , 塑造了文帝的豁达性格 。
当然 , 文帝豁达的一面 , 往往被其“奸险刻毒”的一面所掩盖 。 但其恨曹植而不杀 , 废刘协而不害 , 亦可见天良未泯 , 远非暴君 。
“散骑常侍”设立初衷 , 从曹丕与孟达书信中便可清晰窥见;即网罗天下英豪以为己用 , 先使任官京都(常侍是天子近臣) , 擢入天子门下 , 之后面授机宜 , 再镇外藩 。
而孟达“始以士人补之” , 即散骑常侍从“帝王私门”向“天下士子”扩大的明证 。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的一面发展 。
可惜文、明短寿 , 大志不立 , 最终竟遭奸臣篡国 。 为“加强皇权”而置的散骑官 , 最终沦为“营建私门”的工具;乃至增设“员外散骑” , 使之服务于司马氏幼童 。
乾坤逆转 , 纲常倒悬 , 善政一夜间竟化作恶政 。
所谓“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大概就是如此吧!
我是胖咪 , 企鹅号历史原创作者 。 漫谈历史趣闻 , 专注三国史 。 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 , 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