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上百本教育著作之后,我现在只想做个“过得去的妈妈”( 二 )


父母眼中优秀的孩子 , 大多都是按照父母的设想去成长的 。 他们为了赢得外界的赞许 , 不断地迎合别人的想法 , 却从未考虑过自己想要什么 。 最近因一句“上了北大 , 就不能当废物吗”大火的李雪琴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
新晋脱口秀顶流艺人李雪琴自述 , 她刚考入北大时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 不爱跟人讲话 。 选了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 , 不知道路在何方 。 从小到大 , 她好像就是为了拯救脆弱的老妈而活 。 她只能考第一 , 考第二都会让离异的妈妈满腹内疚 , 觉得自己耽误了女儿 。 她说北大有很多这样的学生 , 不喜欢自己的专业 , 也不知道学了有啥用 。
事实上 , 这真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 。 在豆瓣上 , 大概有10万人加入了一个“985废物引进计划”小组 。
读过上百本教育著作之后,我现在只想做个“过得去的妈妈”
文章图片
也许有父母会说 , 年轻人要想往高处走 , 肯定会有竞争 。 就肯定会有压力、有迷茫 , 这很正常 。 也有的父母会说 , 人都是越来越成熟的 。 这个成熟的过程中会生发出自我修复的能力 。 所以就算是孩子短时间之内有心理问题 , 也没有太大关系 。
我不排除这些可能性 。 可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的是:有些刻在骨子里的硬伤 , 真的要用一生去修复 。 甚至更多时候 , 人们只知道自己不幸福 , 不快乐 , 却根本不能察觉问题在哪里 。 终其一生 , 连修复的机会都没有 。
同样是北大出身的中国教育界大咖俞敏洪曾说:我们的高考制度 , 到今天为止不管怎么变 , 最终都是一个分数决定能不能上北大清华 。 至于进北大清华的学生心智上有没有毛病 , 完全不在考核的范围之内 。 而事实上越进名牌大学的学生心理问题越多 , 所以我下定决心让我的儿子必须进普通大学 。
其实不是孩子能不能上北大的问题 , 而是相比较名校的入场券 , 一个孩子的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更加重要 。
3、完美的家庭教育 , 未必能培养出完美的孩子
很多人以为需要做心理咨询的人 , 大多有童年阴影或者原生家庭的伤害 。 或者他们的生活遇到了什么困难或者是不公 。
而事实上心理咨询师说 , 有一类人 , 他们有着近乎完美的原生家庭 。 关怀备至的父母给他们优渥的生活环境 , 鼓励他们想做什么都行 。 孩子有任何需求 , 父母都给予最大的支持 , 从不施行简单粗暴的惩罚 , 总是很体贴地引导孩子成长 。 一切看起来都那么完美 。 成年后 , 他们也有着外人看起来很好的工作 , 社会关系也很和谐 。 但他们就是感觉到空虚 , 没有目标 , 不快乐 。 他们感觉自己越发不像父母口中那个“棒极了”的孩子 。
为什么会这样?
这跟我们了解到的很多心理学知识都背道而驰 。 专家告诉我们 , 出现这种情况 , 恰恰是因为父母做得太多了 。 凡事 , 过犹不及 。
读过上百本教育著作之后,我现在只想做个“过得去的妈妈”
文章图片
我翻阅过上百本教育书籍 。 所有的书都在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养育孩子 , 如何处理孩子的焦虑、失望、伤痛 。 没有哪本书会告诉你孩子伤心、失望、焦虑是件好事情 。 可现实却告诉我们 , 太完美的教育环境 , 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于保护他们 , 避免让他们不幸福 , 恰恰容易剥夺孩子成年后的幸福感 。
哈佛大学讲师、儿童心理学家丹·肯德隆说 , “如果孩子不曾体验痛苦的感觉 , 就无法发展“心理上的免疫力 。 这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发育的过程 。 你得让孩子接触病原体 , 不然身体不知如何应对进攻 。 孩子也需要接触挫折、失败和挣扎 。 ”
现代教育主流的观点是 , 正面管教 。 接纳、包容孩子的问题 , 正向、积极的肯定孩子 ,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 这对于传统教育中的父母肯定是有借鉴意义的 。 但是 , 当父母在不断地以接纳和包容来肯定孩子 , 激发孩子自信的时候 , 孩子在自我肯定的心态中 , 很有可能意识不到自己还有多大的努力空间 。
如果孩子最终不能取得与内心期待相匹配的成就时 , 他是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快乐的 。 而且 , 当孩子在外界不能获得同样的包容与接纳时 , 他们也很容易产生沮丧、失落的情绪 。
完美的教育 , 往往带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自由 。 比如 , 孩子可以获得更多有营养、美味的食物 , 更多兴趣爱好的选择 。 为了表示对孩子的尊重 , 妈妈经常会问:“宝贝 , 你今天晚餐想喝鱼汤还是排骨汤?”很少有人会告诉你 , 限制孩子的选择自由是好的 。 可是研究显示 , 当选择更少时 , 人们更容易有安全感 , 更不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