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河北省馆陶县与山东省馆陶县的历史渊源

河北省馆陶县县城和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仅隔1公里多一点的卫运河道相望 。 这样的距离虽然近在咫尺 , 但却因为地处两省显得有些遥远 。 尽管这样 , 但在历史上这两个地方却共同使用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南馆陶” 。
馆陶县城与东古城镇隔河而望
【爱历史】河北省馆陶县与山东省馆陶县的历史渊源
文章图片
据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祖禹编修的《读史方舆纪要》馆陶县条记载“馆陶故城”:馆陶故城 , 在县(指著书时的县治 , 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西南四十里……隋置毛州于此……今故城亦谓之南馆陶镇……
对于这一记载 , 清乾隆版、嘉庆版的《东昌府志》也均予以引用 。
所谓“故城” , 就是馆陶县原来的县城 , 在明末清初的时候 , 故城也被称为南馆陶镇 。
这里所说的“馆陶故城”就是指馆陶县最早的县城 , 位于今天山东省冠县东古城镇 。 馆陶县于西汉初设县 , 因“城(指东古城)西北七里有陶丘 , 赵置馆于其侧”而得名“馆陶” 。
从那时候起直到金朝 , 今天的东古城镇一直是馆陶县的治所 , 期间在三国魏至隋初一直是阳平郡的治所 , 北周末年还曾是毛州治所 。 鼎盛时期 , 毛州、阳平郡、馆陶县三级行政区划同城而治!据清朝《馆陶县志·古迹》记载的“毛州城”:“周围八里” 。 而明清的馆陶县城仅“周围五里” , 就连东昌府城也“七里有奇” 。
三国时期的阳平郡和馆陶县同城而治
【爱历史】河北省馆陶县与山东省馆陶县的历史渊源
文章图片
随着五代十国时期黄河改道、泛滥频繁 , 地处黄河附近的馆陶县及治所也倍受侵扰 , 县治为避水患多次搬迁 , 到金朝搬到到今天山东冠县北馆陶镇为治所 , 原来的治所就成为了“馆陶故城” 。
当然 , “馆陶故城”是书面用法 , 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肯定不会这么使用的 。 县城搬迁之后的原县城所在地“馆陶故城” , 在金朝仍被设置为“馆陶镇” 。 《金史·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记载 , 当时馆陶县属大名府路 , “馆陶 , 有漕运御河 , 镇一 , 馆陶” 。
金朝的大名府馆陶县以及馆陶镇
【爱历史】河北省馆陶县与山东省馆陶县的历史渊源
文章图片
可能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 , 因为新县治为“馆陶县” , 而原县治又被称为“馆陶镇” , 两者不易区分 , 所以也就产生了南馆陶、北馆陶的称呼 。
那时候的“南馆陶”仍然是指今天的山东冠县东古城镇 , 和现在的馆陶县城所在地并无任何关系 。
今天的馆陶县城建设肇始于元朝 。 自从五代十国 , 历经宋金两朝 , 频繁改道、肆虐于馆陶大地的黄河终于在北宋末年改道南下 , 馆陶也从此也远离了黄河 。 而开凿于隋朝的大运河永济渠 , 也受到黄河改道、淤积的影响 , 从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的“永济渠西去县(唐朝的馆陶县城仍在东古城)十里” , 滚动到了距离东古城3、4里的位置 。 虽然位置变了 , 但仍是隋朝的永济渠、宋元的御河 。
唐朝时 , 西去县十里的永济渠与馆陶县城
【爱历史】河北省馆陶县与山东省馆陶县的历史渊源
文章图片
元朝因为定都于今天的北京 , 京城百万军民就要倚仗南方的漕粮供养 。 虽然今天大家都知道元朝把隋朝的大运河 , 在临清和徐州之间进行了“裁弯取直” , 但由于受到山东西南部地势的影响 , 水源不足问题始终无法得到解决 。 因此元朝的漕粮运输除了海运之外 , 通过淮河、黄河、180里陆路、御河(卫河)一线运输漕粮至京城也占据着很大比重 。
此外 , 元朝为了加强统治 , 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站赤”系统 , 据《元史》记载:元制站赤者 , 驿传之译名也 。 盖以通达边情 , 布宣号令 , 古人所谓置邮而传命 , 未有重于此者焉 。 凡站 , 陆则以马以牛 , 或以驴 , 或以车 , 而水则以舟 。 ……各省水陆凡若干站 。
元朝的站赤就是中原王朝的驿站邮传系统 , 是蒙语的音译 。 今天我们的汽车站、高铁站中的“站”字就是由此而得来 。 陆路用马牛驴和车轿进行通行 , 而水站则以船进行联系 。 地处东西陆路、南北水路要冲的卫河岸边 , 并且东边几里地的路程有个大镇提供人力和物资 , 就成为理想的建设“站赤”之地 。 特别是拥有水站和陆站条件“站赤” , 白天可以使用马牛和车轿 , 晚上则使用船只 , 可以实现全天候运行 , 因此“南馆陶站”就成为不可多得的一个大站、要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