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夏代,政治中心地带是在什么地区,农耕区的拓展又是在哪片区域?

夏商西周农耕区的点状分布 。 夏朝的控制势力的界线 , 大致是河南西部、山西西部以东 , 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以西 , 即为今天的山西西南、河南、河北南部、山东、安徽西北、湖北北部 。 该区域大致处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游以北地区 , 因此我们就限定在这个范围内讨论夏商的农耕区拓展 。
【爱历史】夏代,政治中心地带是在什么地区,农耕区的拓展又是在哪片区域?
文章图片
1、夏代的农耕区 。 夏王朝的政治中心地带大致在豫西和晋西南地区 , 其农耕区的拓展也是在这一地区进行的 。 这一地区大致相当于《禹贡》所划分的“冀州”和“豫州” , 这两个州的土质并不是最好的 , 但是该地区的贡赋却是最高的 , 由此可见这两个州在当时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的情况之下 , 才能有可能提供更多的赋税 。
可惜由于文献资料过于稀少 , 今天的研究难以详尽了解其农业生产的具体情况 。 只是从《夏小正》一书中寻找的少许零星记载 , 从中可以知道当时种植的粮食作物有黍和麦 , 使用的农具是耒相 , 饲养的家禽家畜有鸡、羊、马 , 此外还从事釆集和捕捞以及蚕桑等 。
另外 , 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地区发现了近百处夏文化遗址 , 使我们对夏代农耕区的面貌有进一步的了解 。
研究表明 , 夏王朝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豫西河晋西南地区的“二里头文化” , 已经经过发掘的有河南陕县七里铺 , 洛阳东干沟、铿李、东马沟 , 堰师二里头、灰嘴、高崖 , 绳池鹿寺 , 临汝煤山 , 郑州洛达庙、上街 , 浙川下王岗 , 山西夏县东下冯 , 翼城感军等遗址 。
【爱历史】夏代,政治中心地带是在什么地区,农耕区的拓展又是在哪片区域?
文章图片
据考察 , “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种典型的类型:即豫西地区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 , 晋西南地区以东下冯为代表 。 晋西南地区属于汾河下游 , 豫西地区属于伊、洛、颖、汝诸水流域 。
由于这两个地区的文化属于不同类型 , 因此其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所不同 , 且农业生产也各有特色 。 一般而言 , 将夏代的农业区也划分为晋西南和豫西两个区 。
虽然夏王朝已经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 , 考古工作者在“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许多青铜兵器 , 工具、礼器和乐器 , 却并没有发现青铜农具 。 学者们由此判断当时人们所使用的仍然主要是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
木质的耒相等工具的使用也较为广泛 , 当时的粮食遗存至今为见出土 , 但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 , 夏王朝的粮食作物品种大致包括种植粟、黍稷、麻、麦、豆以及水稻等 。 所饲养的家畜包括猪、狗、鸡、羊、牛、马等 。
总体而言 , 夏朝时期人们以种植业为主 , 畜牧业、渔猎采集为辅助 。 从生产力方面看 , 当时的晋西南地区和豫西地区的农业几乎是相差无几的 。
【爱历史】夏代,政治中心地带是在什么地区,农耕区的拓展又是在哪片区域?
文章图片
但是从自然条件情况看 , 晋西南地区和豫西地区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 如从纬度上说 , 虽然都处在北纬35度左右 , 但是晋西南处在此纬度北面 , 豫西则处在此纬度之南 。 从经度上讲 , 晋西南处于东经111度左右 , 而豫西则是处于112-113度之间 , 偏东1-7度 。
豫西自孟津县以东为巨大的黄河冲积扇地区 , 地势较平坦 , 土壤肥沃 , 地下水丰富 , 至今仍然是河南省的主要农业区 。 晋西南则位于黄土高原之上 , 地势较高 , 气候较冷 , 降雨量较少 , 无霜期也较短 。 虽然因处汾河下游的黄河边上 , 灌溉便利 , 土质肥沃 , 但从总体上看 , 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豫西地区差 。
因此《禹贡》指出它的农田肥力是“厥土惟白壤 , 厥田惟中中” 。 而豫西则是“厥土惟壤 , 厥田惟中上” 。 因此 , 夏族是先在晋西南一带虞舜版图内建立政权 , 后来却迁都豫西并在豫西发展壮大 , 可能就是因为豫西的自然条件比晋西南更优越 , 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 这也是自然选择的过程 。
2、商代的农耕区 。 商王朝的政治控制区域在夏朝的基础上有所扩大 , 其拓展的方向是东面自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 , 向南扩展到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 , 该领域大致就是《禹贡》一书中所说的豫州、冀州、青州、充州以及徐州、荆州一部分 。
【爱历史】夏代,政治中心地带是在什么地区,农耕区的拓展又是在哪片区域?
文章图片
邹衡根据考古资料 , 把早商文化分为多个种类:第一是“二里冈型” , 以郑州二里冈遗址为典型代表 , 该文化所辐射的范围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全省、山东省的大部、山西省的南部、陕西省的中偏东部、河北省的西南部和安徽省的西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