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今年夏天的高温天气 , 有很多人喊受不了 , 有些观点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所致 , 但科学界尚无定论 。 不过从历史文献中 , 我们不难发现 , 这样的气象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 。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今年夏天热到冒火
唐代诗人杜甫在《夏日叹》中曾写道:“上苍久无雷 , 无乃号令乖 。 雨降不濡物 , 良田起黄埃 。 飞鸟苦热死 , 池鱼涸其泥 。 万人尚流冗 , 举目唯蒿莱 。 ”描述了唐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 , 正处于安史之乱中期的大唐 , 夏天的关中地区 , 也就是今天西安、咸阳、宝鸡、渭南、铜川等一带大旱的情况 。 当时的高温导致池干鱼死、田园荒芜 , 数以万计的老百姓因战乱和干旱流离失所 , 惨状堪比今天的阿富汗 。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在干旱和饥饿中生存的阿富汗孩子
这种天灾加人祸的境况 , 让刚刚取代唐玄宗李隆基而登大宝不过三年的唐肃宗李亨不得不大赦天下 , 杜甫的好友 , 流放夜郎(今贵州)途中的李白因祸得福 , 才有了“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 。 不过高温大旱跟李白有什么关系呢?下篇中小驼会有交代 。 虽然那时候没有温度计 , 但通过史料文献结合现代技术分析 , 当时关中地区的气温应该在40℃以上 。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关中平原
后来到了唐贞元十四年即公元798年 , 也就是慕容复袭封为青海国王的那年(小说《天龙八部》中的人物时代为北宋) , 同时是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第35年 , 大唐腹地又出现极热天气 。 《旧唐书·德宗纪》记载这一年“春夏大旱 , 粟麦枯槁”、“夏 , 热甚” 。
唐亡后的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 即公元908年 , 也就是李存勖即位晋王并与后梁开战的那年 , 《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记载出现“亢阳” , 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毒太阳” 。
到了宋太宗赵光义的至道二年 , 即公元996年 , 中原大地又热死了人 。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 于1972年发表了倾尽他毕生之力的研究成果《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 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竺可桢曲线” 。 研究表明中国气候史上出现过四个“温暖期” , 而从隋唐到北宋初年正好处于第三个温暖期内 , 所以夏季极端高温天气就很多 。 值得一提的是 , 竺可桢的这篇论文对全世界气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至今仍被各国气候学家引为经典 。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晚年竺可桢
时间来到南宋嘉定八年 , 即公元1215年 , 就是成吉思汗派木华黎攻陷金国北京的那一年 , 发生了有记载以来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高温热浪 , 中原大地无一幸免 , 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地旱情严重 , 受灾地区草木皆枯 , 泉水干涸 。 《宋史·五行志二》上记载有:“五月大燠 , 草木枯槁 , 百泉皆竭 。 ”“斛水百钱 , 杯水数十钱” , 就是说水比油贵 。 农业大省粮食绝收 , 老百姓又买不起水喝 , 只能被活活渴死 , 所以出现“饿殍满地”的惨况 。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朱仁民《千里饿殍图》
这还不算什么 ,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热天气出现在1743年 , 即位刚满八年乾隆皇帝 , 在七月下旬离开承德避暑山庄时写了首诗:“冰盘与雪簟 , 潋滟翻寒光 , 辗转苦烦热 , 心在黔黎旁 。 ”意思就是 , 用尽了各种解暑的办法 , 还是热得受不了 。 连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都搞不定的天气 , 民间又如何呢?
【爱历史】古代高温记录不输今年,古人怎么避暑?(上):极热成灾
文章图片
年轻时的乾隆
当时的中国各地文献记录了这次极热天气导致的后果 。 比如:
《续天津县志》里写道:“五月苦热 , 土石皆焦 , 桅顶流金 , 人多热死 。 ”
《高邑县志》的情况是“五月廿八(7月19日)至六月初六日(7月26日)薰热难当 , 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 , 日中铅锡销化 , 人多渴死 。 ”
《浮山县志》则是“夏五月大热 , 道路行人多有毙者 , 京师更甚 , 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 。 ”
《青城县志》记载“大旱千里 , 室内器具俱热 , 风炙树木向西南辄多死 。 六月间 , 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 , 路人多热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