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文章图片
关于作揖
在古代 , 人们见面行礼常常会做拱手礼 , 以表示尊重 。 不过在现在 , 人们见面都开始握手了 , 基本看不到作揖礼节了 。 只有在很多影视剧中才可以看到 , 在影视剧中 , 当下官见到上官 , 当主人见到客人 , 往往都会作揖 。 实际上 , 作揖和拱手礼还是有区别的 , 在古人的礼节里 , 作揖往往和凶吉有关 , 正是因为这些迷信的说法 , 才让礼节显得更加神秘 。
作揖这种见面礼节 , 在中国持续了几千年 , 其实在世界各国 , 见面行礼的方式有很多 , 握手就是古希腊人发明的 , 而还有更加有趣的礼节 , 比如见面拥抱 , 见面亲吻脸颊 , 亲吻手臂等 , 不管怎样 , 见面礼都是作为一种文化而存在 , 它代表了国家的文化和人类的文明 。
【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文章图片
如今很多年轻人早已经不知道什么是作揖了 , 在古代 , 作揖不仅可以看出来一个人修养 , 更可以看出来你接受的教育程度 , 因为男子和女子作揖的方式和说法都是不一样的 , 这里面的学问值得好好研究 。 现代社会 , 尽管作揖已经被握手礼节取代 , 可比起来握手 , 作揖显得更加的卫生安全 , 问一句 , 今天你作揖了吗?
作揖的说法
作揖虽然已经流传了几年前 , 但其中说法万变不离其宗 。 在古人的说法中 , 男子为阳 , 女子为阴 , 所以作揖的方式是不同的 。 具体的方法是 , 当人们见面时 , 男子行礼要左手在前 , 右手在后 , 并且右手握拳 , 身体躬为30度 , 这样的方式被称为“吉拜” , 女子行礼方式和男子正好相反 , 其“吉拜”的方式是 , 右手在前 , 左手在后 , 左手抱拳 , 身体躬为30度 。 其中的“吉”便是好的意思 。
【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文章图片
在古代 , 凶吉二字是人们用来称呼风水的词汇 , 所谓吉 , 便是吉祥 , 好兆头的意思 , 凶便是不好的意思 。 所以在遇到朋友家里有人举丧的时候 , 要把“吉拜”反过来 , 被称为凶拜 。 那便是 , 男子右手在前 , 左手在后 , 左手抱拳 。 女子要左手在前 , 右手在后 , 右手抱拳 。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曾写道:“左手在内 , 右手在外 , 是谓尚右手 。 女拜如是 , 女之吉拜如是 , 丧拜反是 。 ”可见古人对作揖非常重视 。
这些看似繁琐的礼节 , 实际上对于古人而言 , 极其的重要 。 从周易学中来说 , 男女代表阴阳 , 阴阳不同 , 故行礼方式也不能同 。
【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文章图片
和作揖不太一样的 , 便是拱手礼 。 拱手礼一般是两个手不抱拳 , 轻微碰到一起 , 微微俯于身前 。 拱手礼不用这么多的说法 , 可谓是“万能礼节” , 什么时候都可以用 , 但这是明清时期的礼节了 , 简化了一下说法 , 但是在行礼的时候依然要俯身30度 , 以表示尊重 。
作揖的历史
在中国古代的周代 , 就已经有作揖礼节了 , 距今已经有3000年历史 。 相传在周武王逝世后 , 周成王幼年即位 , 他的叔叔周公旦管理政纲 , 在颁布的礼仪制度中就包括作揖礼节 , 这便是作揖的开始 。
【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文章图片
根据《周礼》记载 , 在作揖的礼节中 , 根据双方的关系和上下地位 , 作揖分为多种类型 , 但是其中的礼数过于繁琐 , 并没有被人流传下来 。 宋代陆游曾写《老学庵笔记》:“古所谓揖 , 但举手而已 。 这说明 , 在古代 , 作揖的多种礼数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 , 见到人 , 举手做简单的作揖就可以了 。
在汉代 , 百姓和君王行礼往往是三跪九叩 , 因为比起来简单的作揖 , 跪地磕头更可以显得尊重 。 后来 , 为了简化礼节 , 在礼节章程里 , 作揖加入了摇动三下的细节 。 作揖的时候 , 双手摇动三下 , 即表示磕了三个头 。 《汉书》中记载 , “郦生不拜 , 长揖” , 可以理解为 , 这下站的人郦食其只作揖不拜 , 把刘邦不放在眼里 。
【历史故事】作揖:传承3000年的作揖礼节,如今被握手取代,算是文化丢失吗?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在古代的作揖礼节中 , 大多数的记载都是描写男性的 , 女性的礼节则是微微俯身 , 叉手垂于身前 , 微微一笑即可 。 但毕竟阴阳不一男女有别 , 所以古人就把女子作揖礼节定为和男子正好相反 , 其实也是合情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