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谏臣的结局为何如此凄惨?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谏臣的结局为何如此凄惨?
文章图片
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谏臣 , 比如赵国的触龙、齐国的邹忌、楚国的鬻拳 。 还有君王身边的很多臣子 , 大多都充当过谏臣之职 , 比如秦国的蹇叔、齐国的管仲、楚国的屈原等等 。
这些谏臣大多都是胆大的 ,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君王的“妄为” 。 谏臣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原则 , 这些原则要不然由周天子的“周礼”所规定 , 或者是由国之先祖们所规定 。
《周礼》中有载:“掌谏王恶者 , 此官掌教小学而兼为王之谏官也” 。 所以 , 谏官是个危险的职业 , 但也更是个高尚的职业 。
不管是君王还是名臣 , 对谏臣都是有着基本的尊重的 。 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谏臣东郭牙的时候 , 就曾说:“犯颜极谏 , 臣不如东郭牙 , 请立以为谏臣 。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谏臣的结局为何如此凄惨?
文章图片
谏臣们就是君王们的镜子 , 他们不止关注君王的种种决策 , 更关注是君王的一言一行 。
而且 , 对谏臣之尊崇 , 是周人的一种传统 。
周人灭殷商而后 , 对殷商的贤人进行过梳理 。 殷室三贤有微子、箕子和比干 , 其中比干就是因为死谏殷纣王而死 。 比干 , 可以说是后世所有谏臣的第一偶像 。
作为谏臣的比干 , 最后的结局是剖骨挖心 。 这样的人物也成为所有谏臣的前车之鉴 , 后世的诸多谏臣的命运 , 都难逃一个悲剧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谏臣的结局为何如此凄惨?
文章图片
楚国有个鬻拳 , 楚文王带兵攻打巴国 , 结果打了败仗 。 等到楚文王带着残兵准备要回到楚国都城的时候 , 鬻拳却不允许开城门 , 还站在城楼上大声对楚文王说 , 你作为国君带兵出征 , 打了败仗还好意思回来 , 不是个合格的君主 。
楚文王对此并没有发怒 , 反而自己感到很羞耻 , 于是又带着大军攻打黄国 , 终于把黄国灭掉了 , 鬻拳才将大门打开让楚文王进去 。 而鬻拳自己 , 则因为不敬楚文王 , 自刎而死 。
还是这个楚文王 , 他还有个老师叫葆申的 , 这位谏臣更是胆大 。 楚文王做错了事 , 葆申居然拿着鞭子打楚文王 , 一边打一边谏:“叫你不要这样做 , 你偏要 , 看你以后还敢不敢?”
忠于君王的谏臣无数 , 但聪明的谏臣不多 。 如比干、鬻拳、葆申这样直来直往的 , 都只能算是忠 。 这样的谏臣其实不聪明 , 运气好的遇见了好的君王 , 那就所谏被采纳 , 运气不好的 , 就直接被干掉了 。
【爱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谏臣的结局为何如此凄惨?】真正聪明的谏臣讲技巧、讲方法 , 比如触龙、邹忌这样的 , 一般都是讲故事 , 走的是旁敲侧击的路子 。 受谏的人也听得舒心 , 容易接受建议 , 就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