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二 )


会试的录取名额每个朝代都不尽相同 , 录取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四年 , 只录取了96名 , 而录取最多的是在雍正八年 , 有406名 。
通过会试的考试 , 便称作贡士 , 只是经过了童试、乡试 , 真正到达会试的人 , 已所剩无几!
通过会试 , 离朝廷就近了一步 , 得失心也会因此变重 , 有些人就会因为自己的一时失败 , 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 , 他在会试中屡次名落孙山 , 愤恨之余 , 心有不甘的他产生了报复的念头 。
会试失败 , 回乡不久的黄巢加入了起义大军 , 在他60岁时 , 攻入长安 , 登基称帝 , 两年后 , 被朱温赶了下来 。
先有范进 , 后有黄巢
看来 , 古代的科举考试 , 真的会把人逼疯 。
科举考试的第四阶段也是最高一段便是殿试 , 只是殿试并不是真正的考试 , 而是给会试的合格者进行一个高低排名 。
所以通过了会试 , 并且想在朝中有更好发展的考生 , 单通过会试并不够 , 而是需要让自己的成绩脱颖而出 。
殿试是由武则天在神都紫薇阁洛城殿创制 , 因此从唐开始 , 殿试的第一名便称作状元 , 第二第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殿试的前三名会立刻授予官职 , 而其余通过殿试的进士们大都会成为京官 。
在残酷激烈的科举考试中 , 能过五关斩六将走到最后的人必是人中龙凤 , 这就犹如高考中取得满分的人 。
把人逼疯的古代“高考”
和科举考试的多个等级相比 , 它的考试科目却很单一 , 从头至尾只考一门 , 题目是从《四书》 , 《五经》等儒家经典里出 。
这就需要考生对于这些经典熟读深思 , 烂熟于心 , 不仅要明白原文的意思 , 还要了解文章中的各种注释注解 , 这对于考生的阅读量以及记忆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
考试科目单一 , 而考试内容也只有论文一种形式 , 它就像现在语文科目中的作文一样 , 给一个主题 , 让考生围绕该主题自由发挥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对于这样一种看似单一、自由的考试形式 , 如果不是以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学识做积淀 , 那是很难在众多考生中崭露头角 。
难怪自古便有“旧书不厌百回读 , 熟读深思子自如”这样的诗句 , 可以想象 , 像苏秦那样悬梁刺股的考生应该并不在少数 。
而这也正是那些“三更灯火五更鸡 , 正是男儿读书时”的读书人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总结下来的经验之谈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小结:
古有科举考试 , 现有中考高考 , 可见自古以来考试在人们心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大家都希望通过这些考试来或多或少的改变自己的命运 。
但条条大路通罗马 , 考试的最终目的只是用于检验我们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从小成绩优异的人进入社会就是无法习惯的大有人在 , 考试成绩平平 , 但经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认可的也不在少数 , 考试或许是通向成功的其中一种方式 , 但不是唯一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读书学习是我们整个人生中获取知识的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 长此以往也能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 我们需要记住这个初衷 , 因为只有这样 , 我们心中对于考试妖魔化的过分看重的心态将会变得客观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