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范进 , 看过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读者对这一人物一定不会陌生 。
范进直到50多岁的时候 , 仅还是个童生 ,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秀才 , 在古代 , 对于一个满怀抱负的读书人来说 , 这只是实现自己理想的第一步 , 想要更好的发展 , 便要去参加接下去的乡试 , 中了举人才可 。
而他的乡试之路并不顺遂 , 直到60岁 , 范进才中了举人 。 在放榜这一天 , 看到榜上有名的自己 , 他竟然喜极而疯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看到这里 , 人们或许会觉得范进中举后的反应有些过于夸张 , 并且彼时的他已是一名年过半百的花甲老人 , 怎么还疲于参加考试?
但事实上 , 在古代 , 像范进这样几乎倾其一生花在科举考试上的文人并不少见 , 因为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为四个等级 , 想要走到最后必须层层通关 , 不仅耗时长 , 最终能上榜的名额寥寥可数 , 其竞争的残酷性是现在的高考所不能比拟的 。
难怪中举后的范进会疯 , 如此高难度的“高考”谁考谁都会疯!而如果能够回到古代 , 这样的“高考”你能过几关?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古代科举考试的四个等级
这里所指的等级就如工作面试中的初试、复试及三试 。 只有过了前面一关才能参加下一轮的复试 。
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同样如此 , 它共分为四个等级 , 第一级童试 , 参加考试的人也被叫做童生 , 这一考试对于考生没有年龄限制 , 即便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也能参加 。
通过童试考试后的考生统称为秀才 , 并作为生员得到了在太学等处学习的资格 , 从而参加接下去的乡试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如果童试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 , 便有资格保送到京城的国子监读书 , 成为贡生 。
成为秀才以后 , 有些人会因为在接下去的乡试未中举便永远止步于此 ,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便是如此 , 19岁取得了童试成绩第一名的蒲松龄 , 被保送成了贡生 , 但他在多次乡试中却屡屡失败 , 直到51岁仍在考 , 但始终没有中举 。
由于古代读书人本就不多 , 一个乡镇能出一个秀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 , 即使之后一直没中举 , 回到老家做一名教书先生也是条不错的人生选择 。
成为秀才以后 , 便能参加省一级的乡试考试 , 这是四个科举考试等级中的第二个考试 , 乡试一般在农历八月举行 , 因此也被称为“秋闱”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能成为乡试的考生 , 是已经经过第一批童试筛选出来的人才 , 个个都是普通人中的精英 , 它的录取率相对于童试要低了不少 。
通过乡试的考生 , 便是举人 , 直到花甲之年才中举的范进便是通过了这一阶段的考试 。
由于较低的录取率 , 成为举人的时候即使已到两鬓斑白的年纪 , 也能得到不同与以往的赞赏和待遇 。
《范进中举》中 , 他中举前后 , 邻居们和其岳父对他的态度便能说明这一点 。
如果说童试像中考 , 考的好的人便能进入到重点高中学习 , 那乡试便是高考 , 同一群和自己同样优秀的人竞争 , 争取进入到更高一层的学府 。
只是高考以后 , 那些度过了9年义务教育和3年高中生涯的考生便能稍稍松一口气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可是 ,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 , 通过乡试考试的人 , 等待着他们的是更为残酷严厉的会试 。 也就是四个等级中的第三次个考试 , 而会试是需要考生赶赴京城参加 。
在明清时代 , 会试在北京内城的贡院举行 , 一共要考3场 , 每场3个小时 。
在进入考场前 ,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 , 不仅要对每个考生进行搜身 , 搜身的范围不仅包括学生的辫子 , 就连臀部等部位也会要求被查看 , 不仅如此 , 还会让考生洗澡 , 而这也曾是古代防考生作弊的重要方法 。
随后 , 进入考场的考生 , 每人会得到三根蜡烛 , 并且有属于自己的单间 , 进入单间以后 , 房门立刻封锁 , 考生就在里面答题 , 晚上休息也在里面 , 且中途不可外出 。
如需上厕所 , 需举牌示意 , 会有考官陪同前去 。
【历史故事】蒲松龄51岁仍没中举,范进60岁中举人,古代“高考”有多难?
文章图片
没有想到 , 古时候防止考生作弊所采用的刁钻方法并不比现代的少 , 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