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宣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十而已》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什么?( 二 )


女主回到老家迟早是要重返都市的 , 这一插曲就像出轨者的误区 , 女主跟着基层主任从一开始就不正确 。 都市属于现代文化 , 由光彩照人的现代女性代表;老家属于传统文化 , 由格局小、派头足的主任男代表 。
作为一部现代都市女性剧 , 现代、都市、女性完全碾压传统、乡村、男性 , 没有悬念 , 没有余地 。 所谓《三十而已》 , 如此而已 。
对你宣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十而已》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什么?现代都市女性的信心来自哪里?答曰 , 自己 。
烟花公司的模范家庭破裂了 , 女主再也不想做模范妻子 , 再也不想做模范母亲 , 只想做自己;在物业部门工作的女主先依赖父母后依赖丈夫 , 婚姻由破镜到重圆 , 变身为自主而大气的女作家 , 辞掉了工作 , 摆脱了依赖 , 终于做回了自己;奢侈品销售员一门心思想在大都市立足 , 找个有爱又有钱的男人 , 经过败退老家的曲折之后卷土重来 , 终于认清了自己想要什么 。
只想做自己或者终于做回了自己 , 也就是认清了自己想要什么 , 这样说真是一点毛病也没有 。 因为没法反对说不能想做自己 , 难道是要主张做别人吗?只是很奇怪 , 为何这种口号可以成为一把万能的钥匙 , 无论出了什么问题 , 最终都可以归结为没有做自己 。
想做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这好像是一个最自明的说法 , 任何人只要说到这上面 , 不需要再做任何解释 , 一说准就明白 。 若真是这样 , 为何聪慧亮丽如三位女主都得通过整个电视剧的情节才能整明白呢?若并非如此 , 那是什么意思 , 做自己艰深难懂 , 做别人才更容易明白吗?这样理解也很莫名其妙 。
做自己到底是什么意思 , 剧里的人不懂 , 剧外的人也不懂 , 但剧里剧外的人却能达成一种默契——这个口号就是好使 。 只需要说到做回自己、相信自己、为自己而活 , 等等 , 问题就奇迹般地解决了 。
对你宣说|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三十而已》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什么?《三十而已》回答不了做自己到底是做什么 , 倒是很细致地刻画了不是做什么 。
一个女主把自己的丈夫推上烟花公司的老板 , 自己做全职主妇 , 只在后台默默替丈夫收拾烂摊子 。 这怎么行呢?于是丈夫出轨了 , 烟花公司爆炸了 , 她终于走向前台 , 自己做起了茶厂的老板 。 这个女主告诉我们 , 做自己不是做一个模范妻子 , 也不是做一个模范母亲 。
另一个女主婚前依赖父母 , 婚后依赖丈夫 , 只追剧不上进 。 这怎么行呢?于是跟丈夫离了婚 , 跟一个小青年谈起了恋爱 , 她终于摆脱了依赖 , 复婚之后自己成为身价倍增的女作家 。 这个女主告诉我们 , 做自己不能依赖父母 , 也不能依赖丈夫 。
还有一个女主在大都市里漂泊了多年 , 只想找个有爱又有钱的男人 , 像前一个女主那样组建一个模范家庭 。 这怎么行呢?于是她被骗了、失恋了 , 彻底放弃回到老家 , 重返都市之后她终于打破了想望 , 准备出国留学重启自己的人生 。 这个女主告诉我们 , 做自己不是想望一个有爱又有钱的男人 , 也不是想望一个模范的家庭 。
原本“三十而立”自“十五志于学”而来 , 自立有待于学的艰辛历程 。 该剧自作聪明改为“三十而已” , 不就是三十岁吗?没什么大不了的 , 一切都可以清零 , 一切都可以重来 。
这实在太可怕了 , 完全将“十五志于学”而不顾 。
所谓做回自己 , 就是摆脱所有人伦关系 , 把自己的过去清空掉 , 仿佛这样就可以剩下自己 。 要学就出国留学——比老家更广阔的是都市 , 比都市更广阔的是外国 。
自己永远在别处 , 传统文化只是埋没了自己 。 上百年来的自我摧残之路 , 流毒之深远 , 《三十而已》承其余绪而不自觉 , 如此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