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信条》绕晕观众真的好吗

  信条绕晕观众真的好吗

  王金跃

  在中国内地市场 , 仅仅一天 , 克里斯托弗·诺兰万众瞩目的新片《信条》就被已经公映了17天的《八佰》拉下了单日票房冠军的宝座 。

  伴随而来的 , 是该片的豆瓣评分也从开始的8.4分跌到了现在的7.9分 , 在诺兰拍摄过的11部电影长片中 , 仅比《失眠症》高了0.4分 。

  复杂纠葛的“时间逆转”故事架构彻底绕晕了大部分观众 。 在影片公映之前 , 知名影评家周黎明写道:这不是观众智商的问题 。 我刚刚浏览了几十娱乐八卦篇西方影评人的评论 , 没有人敢声称完全看懂了 。 基本设定一点不难懂 , 但要一遍看懂所有细节 , 几乎不可能……3遍后才有资格出去参加解读论战 。

  《信条》的复杂叙事线很快激起了网友和很多自媒体的解读兴趣 , 一家自媒体的作者在看了9遍《信条》后 , 出了一期将近一小时的视频 , 即便如此 , 该视频依然有不少点没有交代清楚 。

  这种智力上的激荡很快将观众分为了两个阵营:看懂和看不懂 。 一位网友在第13次看了《信条》后赞叹道:一次比一次圆满 , 感谢诺兰奉献了这部电影 。 而另一个阵营中 , 一位坦承自己看得稀里糊涂的观众则说:“电影不好看就是不好看 , 埋再多的所谓暗叙事、玩再多的结构与技巧 , 也依旧不好看 。 ”

  笔者是属于后者阵营的 。 我老实承认 , 看片的过程很吃力沉闷 , 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影片并没有营造出一种超越想象的视觉奇观 。 《信条》开头在基辅歌剧院解救人质这场戏 , 远远没有《蝙蝠侠:黑暗骑士》开头“小丑”抢银行这场戏来得惊心动魄 。 这场戏感觉有点像跑酷运动 , 男主角除了四处跑跳 , 实在乏善可陈 。

  片中用真实的波音747飞机撞大楼的戏 , 也远远没有《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贝恩空中劫持飞机”这场戏来得刺激 。

  全片唯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公路上男主角抢夺箱子的戏 , 拍得还算紧凑刺激 。 但相对于《星际穿越》的虫洞奇观和《盗梦空间》的折叠世界 , 《信条》中的场面不要说不如诺兰之前的作品 , 即使相比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4》等谍战大片 , 场面上依然落下风 。

  其次 , 影片前半部分大量的时间都是角色在对白 , 交代“时间逆转”“熵增熵减”等物理知识 , 情节推进慢 。 这些枯燥的专业术语让人看得昏昏欲睡 。 而到了男主角准备进入旋转门进行“时间逆转”回去救女主角凯特时 , 影片的节奏突然加快 , 随后就是一系列快节奏的行动 。 由于逆时空导致的反方向动作和片中不同角色视点的切割 , 出现在观众眼前的画面就显得杂乱无章 。 虽然诺兰很细心地把这些细节都做了标志 , 比如用氧气面罩、红色、蓝色等来区分 , 但观众第一次看电影时 , 是不可能同时接受这么多信息的 , 所以大部分的观众都卡在了这里 , 只觉得银幕上一片混战 , 看得稀里糊涂 。

  第三 , 在诺兰的上一部影片《敦刻尔克》中 , 他用调快了的秒针走动的嘀嗒声贯穿了整部影片 , 营造了争分夺秒的紧张感 , 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肯定 。 在《信条》中 , 他居然故技重演 , 高分贝的电子配音几乎贯穿全片 , 虽然瑞典音乐家路德维希·戈兰森的重低音配乐营造了一种穿越时空的紧张感 , 但在角色对话的时候都配上刻意调高的配乐 , 实在有点不明所以 。 过高的音量甚至导致有的电影院音响设备被震坏、隔壁玻璃被震碎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