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1949年,国旗差点成了“星条旗”?( 四 )


“复字第11号”(上)和“复字第14号” , 同样是红白色的姐妹图案 , 白色象征光明 。
还有三角形方案 , “复字第21号”(艾青设计)和“复字第22号”(庞薰琹设计) , 三角形象征工农联盟 。
还有两个让人感到疑惑的“十字”设计 , 作者萧淑芳 。 看上去就像北欧系的各种十字旗 , 莫非是想让中国人都信基督?
如果你这样想就错了 , 左半边其实是个“田”字 , 用来象征农民 , 一点也不洋 。 军武菌觉得 , 要是给左半边加个框 , 就不会引起误会了 , 但那样又不好看……
其余方案就不一一列举了 , 但总的来说 , 多数都不尽如人意 。
左上角带方块的图案 , 与美国国旗相似 。 镰刀斧头式 , 与苏联国旗相似 。 红底白条式 , 与印尼国旗相似 , 华侨领袖陈嘉庚特别指出 , 白色在上 , 远看就象红旗下了半旗 , 不妥 。
众多方案中 , 经筹备会投票表决 , 呼声最高的是“复字第3号”和“复字第4号” 。
原因是形式简洁——“红色旗面三分之一处加黄色长条而以五角星位于左上角” , “红色象征革命 , 五角星象征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权 , 黄色长条则可以代表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黄河 。 ”
但是这个横条、横杠代表黄河 , 也有不同意见 。 陈嘉庚就表示了反对 , 他认为红旗上出现了其它颜色的条块 , 会给人以革命不彻底的误解 。
▲加成两条变这样
再说了 , 虽然黄河是母亲河 , 可是长江也一样重要啊 , 要不要也表现出来呢?那就再加一条变两条 。
但这样下去就打不住了——珠江算不算呢?OK , 再加一条变三条 , 松花江也要吧?再加一条变四条 , 同理 , 汉水、淮河、乌苏里……七七八八都加上 , 不就成了红黄“星条旗”了吗?
▲三条已经显得很多了 , 要是再加……
关键时刻 , 又是张治中直接建言:“我反对这个黄河图案 , 红色国旗代表着国家和革命 , 中间这一杠 , 不就变成分裂国家、分裂革命吗?同时 , 以一杠代表黄河也不科学 , 老百姓会联想到一根棍子 , 像《西游记》里孙猴子的金箍棒 。 ”
但也有代表提出 , 如果不要橫杠 , 旗面倒是完整了 , 但只剩下一个大星 , 不是太单调了吗?张治中只是反对加横杠 , 但他自己也提不出更好的方案 , 局面有些僵住了 。
这时候 , 一个原来不被看好的“复字第32号”方案开始被注意到了 。
此设计在第一轮投票中仅有5人赞同 , 而在更早的海选过程中 , 还险些被淘汰 , 是因为田汉的坚持才得以进入决赛圈 。 但这个32的排位 , 也显示出此方案并不被重视 。
入围的38份设计中 , 作者不乏专业美术家 , 文化名人 , 甚至还有元帅 。 但“复字32号”的设计者却是一个小人物——曾联松 。
曾联松 , 浙江瑞安人 , 生于1917年12月17日 。 青年时代参加过一二·九运动 , 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毕业生 , 1938年入党 , 皖南事变后被迫离校 , 回到家乡当了中学教师 , 后由同学介绍来到上海 , 在现代经济通讯社做秘书工作 。
当他看到报纸上的国旗征稿启事时 , 心情非常激动——祖国新生 , 群策群力 , 我为何不能一试?
▲曾联松书法
其实曾联松本人是有美术书画功底的 , 中学时向画家金作镐学过书画 , 大学时上过美学家宗白华的课程 , 写得一手好字 。
然而仅有热情还不够 , 对一个非专业人士来讲 , 短时间完成设计并非易事 , 为了设计出满意的方案 , 他把自己关在阁楼里阅读《论人民民主专政》 , 按照启事要求 , 反复琢磨推敲 。
【革命|1949年,国旗差点成了“星条旗”?】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曾联松设计原稿
曾联松回忆:“当我一进入具体构思 。 便感到这不是易事 , 十多天里时而浮想联翩 , 时而伏案涂画 , 废弃的图纸有一大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