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莉开讲群书治要|颜回“偷吃粥”的故事


余莉开讲群书治要|颜回“偷吃粥”的故事
文章图片
《群书治要·礼记》讲座第16讲07
“治国而无礼 , 譬犹瞽之无相与 , 伥伥乎其何之?譬如终夜有求幽室之中 , 非烛 , 何以见之?”“瞽” , 就是目盲者 。 “相” , 就是扶相 , 帮助盲人引路的人 。 “伥伥” , 就是茫茫然的样子 , 没有目标 , 不知去向 。 “幽室”就是暗室 。 如果治理国家而没有礼 , 就好像盲人没有扶助者 , 茫然无助 , 不知会走向何方 , 又好比整夜在暗室里摸索 , 没有灯烛 , 怎么能找见东西呢?礼就犹如盲人的引路人 , 又犹如暗室的明灯 , 是行为的指南 , 治国的依据 , 不可或缺 。
“若无礼 , 则手足无所措 , 耳目无所加 , 进退揖让无所制 。 ”“揖让” , 就是作揖礼让 , 古代的宾主相见 , 有入门三揖、入堂三让的礼节 。 我们想一想 , 如果没有这种礼的话 , 主人让客人 , 客人再让主人 , 到底让几次合适呢?你看我们现在就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 , 大家都很客气礼貌说 , 你先走、你先走 , 让来让去谁也不走 , 就耽误时间了 , 所以“礼”规定下来了 , 三揖三让就可以了 。
若是没有礼 , 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放 , 耳目也不知道该听什么、看什么 , 前进、后退、作揖、礼让 , 处处不知道该以什么样的准则去做 。
【余莉开讲群书治要|颜回“偷吃粥”的故事】“是故以之居处 , 长幼失其别 。 ”若没有礼可以遵循 , 在日常起居当中 , 长辈和晚辈就会失去尊卑区别了 。 我们学了《弟子规》的人 , 非常有感触 。 《弟子规》上说:“或饮食 , 或坐走;长者先 , 幼者后 。 ”但是现在没有学《弟子规》的家庭 , 吃饭的时候有爷爷奶奶 , 爸爸妈妈 , 也有孩子在一起 , 孩子的父母 , 夹起菜就先往孩子的碗里放 , 爷爷奶奶看了 , 也会加起菜往孙子的碗里放 。
我们看这一个动作中 , 谁是核心呢?这一家 , 孩子是核心 , 小公主、小皇帝自然就养成了 。 没有人生来是小公主、小皇帝 , 都是做父母的没有学礼 , 不会教 , 把孩子教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 所以没有礼的话 , 就体现不出长幼尊卑的区别 。 古人在这方面都非常地重视 , 长幼尊卑的区别也非常的明显 。
在《孔子家语》中 , 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 孔子和众弟子们在陈、蔡被围 , “陈蔡绝粮” , 连续困了七天 , 没有食物可吃 , 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忧虑 , 但在这个时候 , 孔子依然每天不断学习、弦歌不绝 , 没有一丝的抱怨和担忧 。 子贡看到同学们都饥饿困顿 , 便用自己身上的财物突破重围 , 到外面换回了一石米 , 希望给大家解解饥 。 颜回和子路就找了一口大锅 , 在一间破屋子里开始为大家熬稀粥 , 子路有事离开了一会儿 , 恰好在这个时候 , 子贡从井边儿经过 , 一扭头 , 正好看到颜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里送 。 子贡看了有些不高兴 , 但是他并没有上去质问颜回 , 而是走进了夫子的房间 。
子贡见了夫子 , 行过礼之后 , 就请教夫子说:“仁人廉士 , 穷改节乎?”也就是说 , 一个仁人廉士在穷困的时候 , 会不会改变他的节操呢?孔子回答说:“改节 , 即何称于仁廉哉?”如果一个人在穷困的时候 , 就改变了气节 , 怎么还能算是仁人廉士呢?子贡就接着问夫子:“像颜回这样的人 , 该不会改变他的气节吧?”夫子很明确地回答子贡:“当然不会 。 ”
子贡便将看到颜回偷吃粥的事情告诉了夫子 。 夫子听后并没有很惊讶 , 他说:“我相信颜回的人品已经很久了 。 虽然你这么说 , 但我还是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怀疑他 , 可能其中有什么缘故吧 。 你不要讲了 , 我先问问他 。 ”夫子是怎么问的呢?
夫子把颜回召来了 , 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 , 想必是想佑护我们吧 , 你的粥煮好之后 , 我准备先祭祀祖先 。 ”颜回听了 , 马上恭敬地对夫子说:“夫子 , 这粥已经不可以用来祭祀先祖了 。 ”孔子就问:“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