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网|熊瑾玎:“最可信赖”的“红色管家”

:原题为_理论网|熊瑾玎:“最可信赖”的“红色管家”。
熊瑾玎 , 188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五美乡(今江背镇五美社区)张家坊村 。 1918年加入新民学会 , 并积极参加五四运动 。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先后在湖北省委、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 , 并在湘鄂西苏区任工农革命政府文化部部长兼秘书长 。 1933年4月在上海被捕入狱 , 坚贞不屈 。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 任《新华日报》总经理、《晋绥日报》副经理、解放区救济总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救济总会监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 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 , 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 1973年1月在北京逝世 , 享年87岁 。
熊瑾玎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斗争中 , 不畏艰险 , 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 。 周恩来赞誉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担任党中央最机密的机关工作 , 出生入死 , 贡献甚大 , 最可信赖”;老新华人称他为“红色管家” , “是新华日报唯一不可缺少的人” 。
在革命低潮中加入党组织
1927年 , 蒋介石在上海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此时的熊瑾玎已接替徐特立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 政变发生后 , 他参加了长沙10多万人的讨蒋大会 , 愤怒声讨蒋介石的反革命罪行 。 湖南省各地工农群众经过讨蒋大会之后 , 革命热情更加高涨 , 工农武装普遍建立 ,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 。 但是湖南土豪劣绅和各种反动势力磨刀霍霍 , 朝向人民 。 5月初 , 驻扎在武汉的反动军官、35军军长何键派他的亲信余湘三回到长沙 , 密谋策动反革命政变 , 决定在5月21日突然发难 。 21日晚11时 , 长沙城突然枪声大作 , 叛军分路向省市党部、省市总工会、自卫军总部等革命机关猖狂进攻 。 由于反动势力突然袭击 , 各革命机关均被捣毁、查封 。 这个事变后来被称为“马日事变” 。
事变发生当晚 , 熊瑾玎被枪声惊醒 , 披衣起床 , 想要出门探听下消息 。 这时全校的其他师生也被枪声惊醒 , 纷纷跑来向他问出了什么事情 。 熊瑾玎根据近期流传的反动派将要发动政变的消息 , 猜想很可能是反动派已经动手了 。 但他估计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不是反动派进攻的目标 , 一边安慰大家不要害怕 , 一边叮嘱大家不要外出 , 以免被流弹打伤 。 5月23日 , 许克祥等5个团长以国民党“长沙救党运动大会”的名义发出清党反共通电 , 24日 , 彭国钧等为首组成国民党“湖南救党委员会” , 都以“拿捕暴徒分子”的名义逮捕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其他革命积极分子 。 在这种情况下 , 很多共产党员和革命积极分子纷纷离开长沙 , 躲避起来 。 而熊瑾玎因担负着极为重要的联络国民党左派的任务 , 继续留在城内 。 徐特立离开长沙前一再叮嘱他要特别小心 , 白天不要外出活动 , 并赠送全唐诗120本 。 熊瑾玎写诗致谢:“酷热熏蒸未敢当 , 犁头巷里小修藏 。 唐诗一部供吾目 , 忘却炎炎夏日长 。 ”“犁头巷”是熊瑾玎居住的地方 。 当时国民党省、县两级通缉他 , 他却镇定自若 , 安闲地吟诵着唐诗 。
从5月下旬到10月上旬4个多月中 , 熊瑾玎除了隐蔽在犁头巷之外 , 还常去长治路惠济车栈楼上唐贻成家、织机街潇湘酒家熊裕禄家、北门外大王家巷菜农江海青家等处 。 有的时候是为了约人谈工作的事 , 有的时候是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捕 。 熊瑾玎之所以能够在敌人遍布的长沙城中行动自如 , 这和他平时扶危济困 , 深受当地群众爱戴和拥护有很大关系 。 有一次 , 他在湘江岸边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妇女 , 抱着一个生病的孩子 , 放声大哭 。 熊瑾玎经过询问得知这个妇人因孩子生病 , 无钱医治 , 欲跳江轻生 。 他当即将身上所有的钱相赠 , 叮嘱她赶快回家抓药给孩子治病 。 他平时喜欢购置书籍 , 书店给他一个折子 , 每次不必交付现金 , 只需把购书款记在上面 , 年终一并结算 。 他常把这本折子送给贫穷学生去买所需的书籍 , 最后由他一次付款 。 因为他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总是尽心尽力、慷慨相助 , 所以当他遇到危难的时候 , 身边的人也愿意冒险去帮助他 , 这是他在敌人封锁严密的长沙城能够行动自如的重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