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小捷读历史|看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从唐宋到明清的科举考试中

引言:
管仲名夷吾 , 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 世人尊称管子 , 管子因其突出的治国才能和历史功勋而为后世关注 。 管子后世治国策略的评价研究 , 多集中于单一治国举措 , 或具体朝代 , 或某些学者视域范围内的评价 。 学界对管子人物评价的研究 , 则集中于儒家如孔、孟、苟等对管子的评价 , 也有后世士大夫对管子的评价 。 而后代科举考试中 , 包含有丰富的管子治国理政思想和人物评价的内容 , 值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 从而多元化地体现管子思想的时代应用价值 。
科举考试的内容和范畴 , 历来为读书人所重视 , 是统治者治国的倚重和士人追求的风向标 。 后代各级科举考试对管子治国策略和人物评价有所涉及 , 主要包括管子辅佐称霸诸侯的功业 , 管桓君臣关系的相处 , 四民分业、寄军令、轻重之术、礼义廉耻为四维等治国理念 , 儒家孔子评价管子“器小”、不死子纠是否称“仁”等品性方面的评价 。 这些关涉管子评价方面的科举考试内容 , 频繁出现 , 体现出管子思想的经世致用性和时代性 。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时期 , 正式诞生于隋炀帝时期 , 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 而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 , 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有举荐贤良、选拔人才的策问制度 。 官方策问的试题及士人们的答卷中 , 就有关于管子评价和治国理政思想方面的论述 。 如西晋泰始七年(271) , 晋武帝下诏策问天下士子 。 科举制在唐朝全面推行以后 , 统治者和士子们在制科策问和对策中 , 对管子的功绩和治国理政思想进行评述 , 反映出唐代的时代发展特色及士大夫们对管子的定位 。
比如 , 唐睿宗光宅元年(684)甲申科制科考试 , “试题策词标文苑再问”中提出对人才问题的疑惑:“历选列辟 , 遐考前修 , 并建明扬之踽 , 式广旁求之义 。 故康衢扣角 , 授相越于齐班;海上牧羊 , 封侯超于汉秩 。 泊乎淳风陵替 , 雅道堙沉 , 仕必因基 , 官非材进 , 官虽备职 , 位匪得人 。 遂使七辅之材 , 销声于岩穴;六佐之彦 , 晦迹于邱园 。 藉寐以之 , 载劳虚仔 。 ”
【奥小捷读历史|看管仲的治国理政思想,从唐宋到明清的科举考试中】状元黄甫伯琼在对策中答曰:“道德为富 , 魏文侯之式庐:礼义可尊 , 燕昭王之拥彗 。 孔明佐蜀 , 叶鱼水以陈谋;仲父相齐 , 假鸿毛以康俗 。 泊赢晖掩镜 , 汉道亡珠 , 位以恩升 , 荣非德进 , 挂网罗者则黄鹄高飞 , 縻爵禄者则青凫竞至 。 ”此处 , 黄甫伯琼以赋的方式对答 , 以管子辅佐齐桓公为例 , 指出齐国在管子和齐桓公的共同治理下国富民强 。 管子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 , 是君臣合作治国的典范 。
对于管子的其他治国策略 , 唐代科试中也进行关注 。 唐文宗太和二年(828)戊申科制科试题 , 要求对管子的轻重之术进行评价 。 士人刘黄刘黄认为 , 春秋时管子的轻重货币调节法 , 不是称皇天下的谋划 。 轻重之法不属于盛大仁德最为适中的做法 , 不能够成为至高圣人借鉴的东西 , 更不值得为陛下分析讲述 。
唐朝时期 , 士人们习惯称呼管子为“夷吾”“仲父” , 也有“管仲”的说法 , 而较少“管子”的称呼 。 在唐朝科举策问及答卷中 , 有对管子史事的评价 , 也有对管子治国方略的评价 。 有的士人把管子看作是人才的典范 , 是齐桓公的得力辅佐;有对管子“寄军令”国策的颂扬 , 认为是齐桓公称霸的重要策略;也有士人对管子寄军令、轻重之术等的治国方略进行批判或质疑 , 认为是诡诈权术 , 有违皇王之道 。 这一时期士人们对管子的评价 , 有依从于《论语》《孟子》的痕迹 , 但还没有刻意去以儒家的原则去评价管子本人及其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