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是王不见王|“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渲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 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
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记载:……亮于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日:“闻夏侯林少,主婿也,怯而无谋 。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达长安 。 林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 长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 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 。 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 ”亮以为此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秦岭山脉位于今陕西南部,东与伏牛山相连,西与崛山、山相连,全长40多公里,海拨在2000-3000米左右,山势雄伟险峻,是渭水水系和嘉陵江、汉水水系的分水岭 。 三国时,秦岭山脉是魏、蜀之间的一条天然军事分界线,也是各自的一道天然屏障 。 在秦岭之上,有数条著名的横向谷道,可以沟通汉中与关中的联系 。 它们自东向西依次是子午道、镜骆道、褒斜道和陈仓道 。 其中陈仓道又名故道,诸葛亮北伐时多走此道 。 陈仓道与褒斜道开通较早,前者路途较为迂远但较平缓易行,后者险峻难行但较为近捷 。 倪骆道与子午道开通较晚,前者最早见于记载是公元224年曹爽伐蜀,后者则在西汉末年 。 三国后期的几次战争,多用镜骆与子午二道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魏略所记之褒中,位于褒斜道南谷口外,南距今陕西汉中约30公 。 里看来,魏延是要兵分两路自率一路为奇兵,从褒中出发,沿秦岭南坡河水北岸向东,至子午谷再折向北,直捣魏之西京长安;由诸葛亮率主力为正兵,沿褒斜道向北,过秦岭后沿渭水向东,与魏延在长安至渣关一带会师 。 从兵法谋略角度看,魏延的建议未尝不是一条奇正并用、出奇制胜的妙计,因为当时魏之关中确实相对空虚,其主将夏侯树也确实是一个不谙兵略的纵垮庸材 。 但是,诸葛亮却始终不肯采纳魏延的这条“妙计” 。 这是为什么呢?
文章图片
【天生是王不见王|“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照魏延的说法是由于葛亮胆怯 。 照诸葛亮自己的说法,则是因为这样做太危险对此,后人所见纷纭,多有议论,而其中有两种观点最具代表性:一是“以攻为守”说,二是“谨慎”说 。
王夫之曾认为,诸葛亮所以不用魏延之计,是因为他从当时的特定形势出发,根本就不想冒险去进攻关中,夺占长安;他的北伐,不过是一种以攻为守的策略罢了 。 王夫之不以诸葛亮“为怯”,这是他的见识处 。 当年,刘备兵微将寡,无立足之地,且遭“倾覆”,诸葛亮却敢于“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即足以显示出他的胆略和气概 。 魏延谓其“为怯”,实在是小人之见 。 不过,王夫之认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是由于其北伐目的仅仅是“以攻为守”,则失矣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另一种观点认为,诸葛亮所以用魏延之计,完全是出于“谨慎” 。 毛泽东主席也曾说过诸葛一生唯谨慎的话,所以,这种观点就更具代表性和影响力 。 有的学者甚至为诸葛亮不用魏延之计而感到遗憾,大发感慨:假若诸葛亮采纳魏延之策,第一次直指长安,一举奄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西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形势不是不可以易位的 。 只可惜诸葛亮过于谨慎,“虑多决少”,不敢用奇,丧失这一取胜的机会 。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 晶浩聊历史|皇帝追进去请他当官被一口拒绝:见你就恨,好友不见皇帝躲进厕所
- 情感380度|做好3点,扦插生根快,花开量大看不见叶,三角梅扦插的最佳时机
- 乾隆|47岁乾隆摔倒,众大臣假装看不见,八品小官扶起乾隆后结局如何?
- 小慎育儿|李隆基的晚年生活有多凄惨?不见血但很残忍,赐死杨贵妃后
- 池绪讲历史儿|大家都视而不见,他去扶了之后却被赐死了,朱元璋跌倒
- 雨沐网络可欣|北方几十万军队却不见了踪影,他们究竟去了哪里?,蒙恬死后
- 历史智慧库|不残忍不见血,从身体内部折磨女特工,戴笠发明一种刑罚
- 格子道历史|靠着“职业乞丐”坐拥千万资产,经历非常人能想,此人天生残疾
- 鲸笙讲故事|有亲爹却一生不见,赢得了万民称颂,堪称是一代圣主,33岁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