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是王不见王|“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二 )


我个人认为 , 诸葛亮谨慎说是有道理的 , 此前许多学者曾分析诸葛亮之所以谨慎是由于蜀国实力弱小 , 地势不利或魏国人才济济等等 。 不得不说这些原因是有一定道理的 , 但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诸葛亮有后顾之忧 。
那么诸葛亮的后顾之忧是什么呢?诸葛亮北伐前曾七擒孟获 , 南中一带的问题,在诸葛亮北伐之前就已经妥善解决 。 南中之乱平定后,南人首领孟获曾心悦诚服地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 ”事实上也确是如此,终诸葛亮一生,南中地区的确没有出现过大的足以使他为之忧虑的麻烦 。 至于蜀汉朝廷内部亦无可忧之事 。
天生是王不见王|“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那么,诸葛亮的后顾之忧究竟来自哪里呢?我认为是来自蜀汉的同盟方面—吴国 。 吴国是蜀汉的政治、军事盟友,怎么会成为蜀汉的严重威胁和诸葛亮的忧虑所在呢?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点分析和说明 。
首先,从本质上看,古今国际间的一切政治军事联盟,不过是与盟各方由于形势所迫和斗争需要所采取的一种策略手段而已 。 这种同盟之能否结成,完成取决于联盟各方间的利害关系,而并非决定于他们之间有无真正的友谊和诚心 。 三国时的吴蜀联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赤壁之战前,孙权与刘备的生存由于都受到了曹操的严重威胁,所以他们迅速结成了政治、军事联盟,共同御敌 。 然而,曹军败退北方之后,他们便很快发生内哄,开始争夺荆州,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 即使在结盟期间,吴与蜀也都不希望对方不断获胜,迅速强大起来 。 对吴、蜀间这种微妙的关系,曹魏方面看的十分清楚 。 所以,当关羽杀庞德、擒于禁,水淹七军,大举进攻襄、樊,逼的曹操动了迁都的念头时,其重要谋臣司马鳃与蒋济一齐谏道:“……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 可遣人劝(孙权)摄其(关羽)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 ”
天生是王不见王|“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其次,就吴蜀联盟的实际情况来说,蜀虽视曹操为“汉贼”,为敌人,视孙吴为盟友,并且其最终也确是亡于曹魏之手,但事实上吴对蜀的威胁更为严重,同样是蜀的危险敌人 。 比如赤壁之战后,在刘备集团背后捅了致命的一刀,使其损失惨重、元气大伤的,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这个盟友 。 应当说,孙权在刘备集团背后捅的这一刀是相当狠毒的 , 它不仅使刘备丧失了包括关羽在内的一大批文武人材,损耗了数以万计的精兵,而且丢掉了荆州这一至为重要的战略要地,使诸葛亮在隆中设想的两路出兵伐魏的宏谋大计化为泡影 。 后来,夷陵之战中经孙权集团的再一次沉重打击,刘备集团的势力遂遭进一步削弱 。 若无诸葛亮这样的贤相弹精竭虑地努力恢复,在连遭孙权集团的两次严重打击之后,刘备集团势必从此一撅不振 。 所以,我们甚至可以说蜀汉非亡于曹魏之手,实亡于自己的盟友孙吴之手 。
天生是王不见王|“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文章图片
“子午奇谋”诸葛亮为何拒而不用?
最后 , 据卢华语先生考证,诸葛亮北伐时,蜀国当有军队50万人左右 。 其中留屯成都约10万,驻汉中约20万,驻永安约5万,驻江州2万以上,驻康降约数万,驻各郡地方部队约2万 。 永安即今之四川奉节,又名白帝城,时为蜀东部与吴相邻的边境重镇 。 赚降在今云南曲靖,时为都督府驻地,其所辖地在益州南部,面积超过蜀国总面积的二分之一 。 江州即今四川重庆,当时是自向西走长江水路入川的第二个重镇 。 从上引材料来看,蜀用于东部边境防线的兵力是很可观的 。 自东向西入蜀,不仅逆流难行;而且一路崇山峻岭,险关道道,蜀却在永安和江州两道防线上配置了达7万之多的兵力 。 康降都督所辖系南中诸夷居住之地,且十分广阔,而蜀在那里部署的兵力仅占永安和江州的一半左右 。 这一现象说明,诸葛亮对来自东方的威胁是非常担忧和重视的;其所以不用魏延的“奇谋”,不仅是由于蜀、魏实力对比过于悬殊,而且也是因为存在严重的后顾之优 。 然而,蜀与吴毕竟存在着同盟关系 。 为了顾全大局,诸葛亮是不会轻易在部下面前说出一些不利于联盟的话来的 。 所以,他虽对吴存有警惕,也不可能向魏延道出自己的难言之隐 。 这是诸葛亮的谨慎之处,也是他无法向魏延解释而致其“怨怒”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