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粒子8︱卢瑟福是怎样发现原子核的?这个过程可不简单( 二 )


所以卢瑟福就说了那句话 , 这个现象的不可思议程度 , 就像是朝一张纸发射了一枚15英寸的炮弹 , 但炮弹却返回来打到了自己 。
因为在卢瑟福的心里 , α粒子的质量很大 , 速度很高 , 所以所携带的动能是相当可观的 , 那按照汤姆逊的说法 , 在原子就没有这么个东西可以直接挡住α粒子 。 所以这个实验结果非常的惊奇 。
接下来的关键问题就是 , 汤姆逊如何根据这个实验结果 , 判断出原子核的存在 。 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的复杂 , 并不是我们常听说的那么容易 。 因为实验结果是1909年就做了出来 , 但是直到1911年卢瑟福才发表了原子核的概念;
可以看出两年的时间啊 , 卢瑟福在这期间考虑了很多可能 , 解决了很多思想上的困难 , 最后还提出了一个验证原子核模型的方法 , 在通过实验确认之后 , 才发表了自己论文 。 也可以看出 , 卢瑟福是一个十分严谨的人 , 不喜欢猜测 , 这也是为什么他不喜欢理论物理学家的原因 。
好 , 下面我们就大概地说下 , 卢瑟福确认原子核的过程 。 首先它要否定自己老师的原子模型 , 在盖革和马斯登的实验中 , 在0.87°这个角度下 , α粒子被散射的数目最多 , 也就是在这个角度下被散射的概率最大 。
但是刚才说了 , 在2万个α粒子中就会出现那么一个α粒子朝后散射的情况 , 说明这个散射角度超过了90° , 这角度是α粒子的入射方向和出射方向的夹角 , 超过了90度 , 肯定就朝后散射了 。
这比刚才那个最大散射概率的角度大了100倍 , 如果按照汤姆逊的模型 , α粒子是与电子发生相互作用才发生了偏转 , 但是这个偏转角度很小 , 那想要通过与电子的作用 , 持续累积到大于90度的偏转角度 , 在数学的概率中 , 这种几率非常小是不可能实现的 。
所以汤姆逊就猜测 , 大角度的偏转不是多次的碰撞出现的 , 是α粒子在于原子中的某个东西的一次碰撞中就出现的大角度的偏转 。
那由于α粒子的质量很大 , 速度很快 , 且带正电 , 卢瑟福就猜测α粒子很可能是撞到了一个大质量的 , 也带正电的东西 。
在1911的论文中 , 卢瑟福计算了这么一种情况 , α粒子正面撞上这个带正电的重粒子 , 这种情况就像是用皮球去砸一堵墙 , 皮球在一瞬间速度会降为0 , 这个瞬间皮球的动能会变为弹性势能 , 然后弹性势能又转化为皮球的动能 , 皮球会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
α粒子和这个重粒子的碰撞也一样 , 也遵循能量守恒的规律 , 起初α粒子的动能可以根据α粒子的质量、速度的平方给算出来 。
那α粒子在靠近这个带正电的重粒子的时候 , 会感受一个电斥力 , 这个电斥力和α粒子的速度方向相反 , 所以电斥力对α粒子做了负功 , 也可说α粒子所携带动能在对抗着电斥力在做正功 。
总之 , 当α粒子在重粒子附近停下来的时候 , 电斥力所做的功就等于α粒子最初的动能 , 电斥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e×α粒子的电荷×重粒子的电荷)/α粒子和重离子最接近时候的距离 。
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个关系 , 列出一个公式 , 1/2×α粒子的质量×α粒子的初始速度2=Ke×α粒子的电荷×重粒子的电荷)/α粒子和重离子最接近时候的距离 。
所以我们就能算出:α粒子和重粒子最接近时候的距离=(2×Ke×重粒子的电荷)/(α粒子的质荷比×α粒子初始速度2)
公式中α粒子的质荷比、初始速度都是已知的量 , 但是不知道重粒子的电荷值 , 但我们可以假设它是单位电荷 , 也就是电子电荷值得Z倍 。
所以最后我们就能算出α粒子和重粒子相撞 , 最近的距离是3.4×Z×10^-16米 , 即使这个重粒子的电荷是电子电荷的几百倍 , 那这个距离依然比金原子的大小小了1000倍 。
所以卢瑟福就猜测 , α粒子撞上了原子中质量很大 , 但半径很小 , 且带正电的东西 。 再加上我们之前的一些证据 , 比如说 , 原子的质量是电子的几千倍 , 需要解释其他的质量去了哪里?原子不带电 , 但电子带负电 , 需要解释正电荷在哪里?
还有一些实验也为卢瑟福提供了参考 , 比如我们发现阴极射线也就是电子可以在气体中穿行很长的距离 , 这也意味着原子内部大部分是虚空 。
因此卢瑟福就设想了它的原子模型 , 原子核带正电 , 以平衡电子电荷 , 且包含了原子绝对部分的质量 , 体积却很小 , 电子在核外绕着原子核运行 。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 卢瑟福需要验证自己的想法 , 他的论文才能发表 , 验证的方法是这样的 , 卢瑟福需要根据自己的原子模型计算出 , 在大于某一偏转角度的范围内 , α粒子被散射的概率是多少 , 比如在偏转角大于90度的范围内 , α粒子被偏转的概率是多少?如果计算值与实验测量值吻合 , 那就说明原子核没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