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为中国科研献身者,不可使其受困于房价( 五 )
“科学探索奖”从设立之初就强调 , 看重青年人的未来规划 , 而不是他们的过往成就;看重他们在若干年后的贡献 , 而不是短期的成绩单 。 ”
如果说以往的奖项是对过去成绩的盖棺定论 , 那么“科学探索奖”要激发的是未来潜力 。
曾亲自参与颁奖的杨振宁先生认为 , 一个科学研究工作者一生有两个最困难的时期:除了突破蜕变的研究生时期 , 最困难的就是得了博士学位以后的5-10年 。
这个期间要选择一个领域 , 做出站得住的工作 , 但这也是人一生上有老下有小 , 养家糊口压力最大的时候 。
这个最容易让人放弃的阶段 , 成为了“科学探索奖”致力解决的痛点 。
虽然名字是高大上的“科学探索奖” , 但奖金设置针对的痛点却非常接地气——房价 。
经过一番测算商量 , 大家认为一年如果有50万的现金 , 就能够非常好地解决青年科学家实际面临的买房与生活压力 , 所以最后奖金设定为每年60万 , 5年300万 。
当初 , 莫言荣获难得给中国人一次的诺贝尔奖 , 但700多万奖金 , 却被吐槽买不下北京二环一套房 。
对比来看 , “科学探索奖”奖金接近诺奖的一半 , 而且五十位奖励的对象 , 全部都是45岁以下 , 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做全职科研工作的博士 。
2020年 , 在疫情影响下 , 第二届获奖名单的申报评审克服种种困难顺利完成 , 五十位获奖者从全国1200个推荐与报名的人中脱颖而出 , 涉及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等九个科研领域 。
【科学探索奖|为中国科研献身者,不可使其受困于房价】
有带着家人参加颁奖仪式的科学家风趣地说:“我在家里的家庭地位提升了!”
所谓看得见摸得着?大概就是这样了 。
靠着接地气奖金设置、严格评审方式以及公平的回避制度 , “科学探索奖”让年轻的科研者们觉得做科研更大胆了 , 不用为了经费跟热点 , 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 , 而不用担心回报了 。
“科学探索奖”的人气越来越高 , 逐渐变成了科学家们互动交流的平台 。 腾讯还会组织一些团建 , 把获奖人一起拉出去 , 做一些有意义的交流活动 , 比如今年获奖者们就去参观了天眼 。
站在那口巨大的锅前 , 面对深邃的太空 , 科学家们放飞了自己的思绪 。
在一行人中 , 研究“镜像生物学系统”这一冷门的清华大学教授朱听风轻云淡地说道 , 他想要搭建一个反手性的生物宇宙——一个与我们宇宙对称的宇宙模型 。
大家疑惑地问 , 重新构建宇宙这么难的事情 , 有什么用?他说他也不知道 , 但是就想做一做看看 。
在钓鱼台国宾馆的颁奖现场 , 朱听回忆起当年申请国外经费所遇到的两个尖锐提问:项目要做多久?原创性在哪?
那时候 , 他没能回答上来 。 多年后 , 他从生物系统变异演化上 , 悟出了科研的真谛:在一个获取知识越来越便捷的时代 , 或许我们更应该“无知”一些 , 无知无畏地去想象 , 去挑战陌生的领域 。
怀着最单纯的好奇去征服未知 , 这正是科学的终极魅力所在 。
“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 为什么像极化码这样的重要理论没有首先出现在中国?”
曾经 , 任正非也问了阿里坎与美国人相似的问题 。
阿里坎认为 ,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 , 中国很多大学只教授“怎么办” , 却不讨论“为什么” , 这就像只讲解怎么造一架飞机 , 却不思考飞机为什么能飞 。 ”
一句话 , 急功近利 。
“而现在 , 中国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5G科技能成功的原因 。 中国顶尖的大学正尽其所能地开展基础研究教育 , 一些大学的教学水平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是最好的 。 ”
当阿里坎说出这番话时 , 曾经稳坐世界第一的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 , 已经因为美国经费的中断而慢慢废弃 , 逐渐荒废 。
- 公司|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涨0.33%
- 零本数码德国工业领域的巨无霸,在中国“扎根”147亿,一年净赚327亿
- 经济|洪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中国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关键
- 科研风暴人类细胞图谱(HCA)计划:大型、权威的单细胞测序数据来源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从月球“抓把土” 看看她的“芳龄”
- 暴走通信 2021年网内新增5G手机2亿部,中国移动:大手笔投入
- 科技圈 搭建全新 SIM 卡开放生态,中国移动产品创新开放合作论坛
- 暴走通信 移动云迎来大爆发,中国移动钱岭:“云改”第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