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能|这家在中国一个世纪的“全能”银行 又拿了三个第一丨浦东30年·财经30人
文章图片
摩根大通 , 全球知名的跨国金融机构 ,1921年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分行以来 , 已在华经营了一个世纪 , 见证了中国百年的沧桑巨变和浦东30年的发展奇迹 。 摩根大通是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积极参与者 , 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多项在华业务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 近年来 , 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不断对外开放 , 摩根大通打造了在华首家外资全资期货公司、首家美资控股券商 , 另外 , 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呼之欲出……高调入驻陆家嘴上海中心 , 全力加码中国市场 , 冲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本期嘉宾梁治文先生 , 于2018年被任命为摩根大通中国区的首席执行官 , 此前已经加入摩根大通21年 。
落户中国第一高楼摩根大通的“中国雄心”
第一财经:您是哪一年来到浦东的?当时的浦东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梁治文:很多年前我就到过上海 。 但是 , 作为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重访浦东 , 是在2018年7月4号 。 那一天我记得非常清楚 , 就是到浦东 陆家嘴上海中心来看看这座中国第一高楼能不能成为未来我们上海员工的新办公地点 , 大家带我到了楼上的办公楼层 , 虽然房间空空的 , 什么家具和装修都没有 , 但是我看到窗外黄浦江的景色 , 还有周边这么多金融机构的标识 , 想到未来摩根大通的同事们会有机会在这座中国第一高楼里工作 , 我感到非常兴奋 。 回去后 , 我们领导层拍板 , 很快就跟上海中心正式签订了租约 。 今年8月 , 我们在上海工作的大部分员工都已经搬进了上海中心 。
第一财经:您觉得浦东的吸引力在哪里?
梁治文:选择浦东的理由很多 。 首先 , 浦东地区 是一个非常有生命力的 金融中心 。 这里汇聚了6000多家持牌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企业 。 其中包括了全国41%的外资法人银行 , 全国近1/3的公募基金公司和全国90%以上的外资私募机构 。 此外 , 全国70%的期货公司和全国77%的券商在陆家嘴也都设有机构 。 上海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等多个国家级交易所 。 每天有30多万名金融从业人员在陆家嘴工作 。 当然 , 除了“硬件”以外 , 上海市和浦东政府还出台了很多鼓励金融行业发展、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 , 在日常工作中 , 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专业、细致的引导和服务 。 就拿前几个月的疫情来说 , 浦东新区政府和陆家嘴管理局多次跟我们了解摩根大通防疫工作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求 , 还给我们送来了各种防疫物资 , 帮助我们的海外员工返回上海工作 。 区府办、外办、防疫办等各个部门也多次来关心我们的具体情况 , 为我们解决了许多在 工作、防疫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 我们很自豪把总部设在了浦东 。 我们相信这样的安排能让我们紧贴中国金融市场的脉搏 , 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 , 确保我们能继续为国内外的客户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
第一财经:立足于浦东 , 摩根大通将如何拓展在中国的业务版图?
梁治文:摩根大通的“中国雄心”是 , 能有一天实现在中国业务的全面发展 , 其中包括投资和企业银行、环球企业支付、市场业务、销售和研究、证券服务、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等等 , 通过获得金融牌照和不断搭建新业务平台 , 我们希望各个业务条线之间可以相互协作 , 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 让我们有能力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中国这样一个全球第二大的经济体 , 能够给外资和本土的金融机构同时提供足够广阔的舞台 。 我们在布局中国的业务范围时 , 更加看重的是长远的发展战略 , 而非仅仅看到眼前的短期利益 。
三箭齐发 谋求百分百控股
2020年 , 是摩根大通在中国的关键一年 , 疫情并没有阻止摩根大通扩张的步伐 。 今年上半年 , 摩根大通一口气在中国推进了三项重磅业务: 3月 , 由摩根大通控股的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开业并落户上海 , 当时正值疫情期间 , 所以还是采用特别的云开业的方式 。 时隔一个月 , 摩根大通又宣布拟收购上投摩根基金公司100%的股权 。2020年6月 , 经中国证监会核准 , 摩根大通在摩根大通期货有限公司中的持股比例由此前的49%增加到100% , 成为国内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的期货公司 。
- 公司|富时中国A50指数期货开盘涨0.33%
- 零本数码德国工业领域的巨无霸,在中国“扎根”147亿,一年净赚327亿
- 经济|洪灏:提高劳动者收入,是中国避免西方衰退陷阱的关键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有望替代塑料
- 中国仿生新材料问世
- 从月球“抓把土” 看看她的“芳龄”
- 暴走通信 2021年网内新增5G手机2亿部,中国移动:大手笔投入
- 科技圈 搭建全新 SIM 卡开放生态,中国移动产品创新开放合作论坛
- 暴走通信 移动云迎来大爆发,中国移动钱岭:“云改”第一年
- 商洛新闻网 山阳:秦岭腹地走出的“华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