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米尔斯海默:我们当初对中国太好,现在自食其果( 二 )


现实主义的基本知识
1960年代中苏分裂后不久 , 美国领导人明智地将中国融入西方秩序并帮助其经济增长 , 认为一个更强大的中国将能够更好地帮助遏制苏联 。 但随后冷战结束 , 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不再需要盯着莫斯科 , 美国决策者应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
该国的人均GDP是美国的75分之一 。 但鉴于中国的人口优势 , 如果其经济在未来几十年快速增长 , 它可能会在纯粹的经济实力上超过美国 。 简而言之 , 日益富裕的中国对全球力量平衡的影响是巨大的 。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来看 , 中国作为经济巨人的前景是一场噩梦 。 这不仅意味着单极的终结;一个富裕的中国肯定也会建立强大的军队 , 因为人口众多的富裕国家总是将其经济实力转化为军事实力 。 中国几乎肯定会利用这支军队在亚洲谋求霸权 , 并将力量投射到世界其他地区 。 一旦这样做 , 美国将别无选择 , 只能遏制(如果不是试图削弱)中国的力量 , 从而引发危险的安全竞争 。
为什么大国注定要竞争?首先 , 没有更高的权威来裁决国家之间的争端或在受到威胁时保护它们 。 此外 , 任何国家都无法确定对手——尤其是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对手——不会攻击它 。 竞争对手的意图很难预测 。
各国认为在无政府世界中生存的最佳方式是成为最强大的参与者 , 这在实践中意味着成为自己地区的霸主 , 并确保没有其他大国主导该地区 。
这种现实主义逻辑从一开始就影响了美国的外交政策 。 早期的总统及继任者们努力使美国成为西半球最强大的国家 。 在二十世纪初取得地区霸权后 , 美国在阻止四个强国称霸亚洲或欧洲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它帮助在一战中击败了德意志第二帝国 , 在二战中击败了日本帝国和纳粹德国 , 并在冷战期间遏制了苏联 。
美国对这些潜在的霸主忧心忡忡 , 不仅因为它们可能变得强大到足以涉入西半球 , 还因为这将使华盛顿更难在全球范围内投射力量 。
中国正在按照同样的现实主义逻辑行事 , 实际上是在模仿美国 。 它想成为其后院最强大的国家 , 并最终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 它希望建立一支蓝水海军 , 以保护其从波斯湾获取石油的路径 。 它希望成为先进技术的领先生产商 。 它想建立一个对它的利益更有利的国际秩序 。 一个强大的中国放弃追求这些目标的机会是愚蠢的 。
大多数美国人不承认北京和华盛顿遵循相同的剧本 , 因为他们认为美国是一个崇高的“民主”国家 , 与中国等国家的行为不同 。 但这不是国际政治的运作方式 。
所有大国 , 无论是否“民主” , 都别无选择 , 只能在根本上是零和游戏中争夺权力 。 这一迫切需要在冷战期间激励了两个超级大国 。 它激励着今天的中国 , 即使它是一个“民主”国家 , 也会如此 。 这也激励了美国领导人 , 使他们决心遏制中国 。
即使有人拒绝这种强调结构性力量推动大国竞争的现实主义说法 , 美国领导人仍然应该认识到 , 在所有国家中 , 将中国变成大国是一种会招来麻烦的做法 。
毕竟 , 它长期以来一直寻求以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解决与印度的边界争端 , 并在东亚怀有广泛的“修正主义”目标 。 中国政策制定者一直表示希望解决台湾问题 , 从日本收回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列岛) , 并控制南海大部分地区——这些目标注定会遭到中国邻国的猛烈抵制 , 更不用说美国了 。 中国一直有“修正主义”的目标;错误在于 , 让它变得强大到足以针对这些目标采取行动 。
未选择的道路
如果美国政策制定者接受现实主义的逻辑 , 他们本可以采取一套直接的政策来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 , 并保持中美之间的贫富差距 。 1990年代初期 , 中国经济极不发达 , 未来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入美国市场 , 获得美国的技术和资本 。 作为当时的经济和政治巨人 , 美国处于阻碍中国崛起的理想位置 。
从1980年开始 , 美国总统授予中国“最惠国待遇”地位 , 这一称号赋予中国最好的对美贸易条件 。 这种偏袒本应随着冷战而结束 , 取而代之的是 , 美国领导人本应通过谈判达成一项新的双边贸易协定 , 对中国施加更严厉的条款 。 即使协议对美国不利 , 他们也应该这样做;鉴于中国经济规模较小 , 它受到的打击将比美国经济大得多 。
相反 , 美国总统不明智地每年都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 。 2000年 , 美国将这一地位永久化 , 使错误进一步加重 , 这显著降低了华盛顿对北京的影响力 。 第二年 , 美国再次失误 , 允许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 随着全球市场的开放 , 中国企业扩张 , 产品更具竞争力 , 中国变得更加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