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三盛教育6亿商誉减值风险高悬破净边缘徘徊如何突围?( 二 )


简言之 , 就是“原有的优势业务增速放缓 , 新的模式还未成熟盈利 。 ”
对此 , 投资者质疑颇多 , 据同花顺软件 , 有不少投资者对此发问甚至质疑“当初制定的战略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 , 三盛教育也在平台回复到 , “恒峰信息短期内通过降低人员成本、房屋租赁成本等多种措施进行相应的应对 , 此外公司持续跟踪疫情稳定后各类项目的推进情况 , 努力使公司传统业务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 同时积极探索新业务形态的盈利模式 , 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 。 ”
也就是说 , 当年 , 三盛教育为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收购了恒峰信息 , 借助于恒峰信息的并表业绩 , 汇冠股份(三盛教育前身)净利润达到1.26亿元 , 创历史新高 , 而完成对赌之后的子公司 , 盈利模式开始重新探索 , “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 。
那么问题来了 , 对三盛教育来说 , 新的业绩增长点 , 是恒峰信息还是下一个标的?深交所也在关注函中提问 , “是否存在转让恒峰信息或云计算公司的意向”?
监管层有这一提问 , 实在是三盛教育近几年的“买买买”和“甩甩甩”过于“频繁” 。
靠频繁并购增业绩 商誉风险高企
公开资料显示 , 三盛教育前身是汇冠股份 , 创立于2003年 , 原主营产品为面向教育市场的交互式电子白板 , 2011年12月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 目前主营业务集中于以智慧教育服务、智能教育装备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领域 , 以国际教育等为核心的教育服务领域 。
2014年收购旺鑫精密 , 当年营收超8亿元 , 同比增长逾600% 。 自此开始 , 三盛教育开始频繁并购实现业绩增长 。
2016 年起开始业务重点转向教育领域 , 收购恒峰信息100%股权 。 2017 年度剥离精密制造业务 , 转型为智慧教育服务和智能教育装备业务 , 2018年正式更名为三盛教育 。 2018年9月 , 三盛教育以2.13亿元买入睿颂天勤77.86%股份 , 获太原两所民办学校 。 2019年 , 三盛教育宣布拟出资2.73亿元分两次收购恒大教育35%股权 , 仅一个月后 , 三盛教育又宣布以1.23亿元收购中育贝拉51%股权、以1800万元收购恒一教育30%股权 。
而这些标的质量难言“合格”:中育贝拉成立10年 , 公司尚未有一个完整财年实现盈利;资料显示 , 睿颂天勤2018年上半年主营收入近2.25万元 , 净亏损达到382.73万元 。
收购不仅频繁 , 还呈现“高溢价”特点 , 有投资者质疑“公司一进行资产收购 , 股价就会下跌 , 除了恒峰信息三年业绩精准达标之后大幅亏损的原因之外 , 所选标的是否溢价太高” , 对此 , 三盛教育回复称 , 教育资产近年来始终保持了较高的资本关注度 , 从而导致教育资产一级市场价格长期处于高位 。
投资人士认为 , 收购往往带来现金流的压力 , 后期也有承诺不达标带来的经营不确定性 , 这似乎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投资者提到的“公司一进行收购 , 股价就大跌” 。
接连不断的并购也为三盛教育带来了巨额商誉 , 据三季报 , 目前三盛教育商誉高达7.17亿元 。
高溢价形成的巨额商誉 , 为后期净利润的增长埋下了“祸根” , 收购恒峰信息近6亿商誉面临减值“暴雷” , 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
至今 , 三盛教育股价连跌5年 , 市值在破净边缘来回挣扎 , 截至11月13日 , 收盘价5.80元/股 , 相较于历史最高收盘价22.93元/股 , 已跌去75%(见图2) 。
对业绩持续、大幅下滑的三盛教育而言 , 寻找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 , 然而究竟是重整现有资源和业务 , 还是继续并购实现增长?《投资者网》将持续关注 。 (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