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书评|功利的爱情是堕落还是明智:法国文学中的爱情与社会( 六 )


电影《肖邦:爱的渴望》中的乔治·桑
与乔治·桑相比 , 缪塞确实过于情绪化 , 属于那种有着丰富充溢的感情、纤细敏感的气质、自我放任的性格和薄弱的意志力的天才 。 他九岁时就因诗歌获奖;十七八岁就以优秀年轻诗人的身份加入了雨果著名的第二文社 。 在那里 , 他比雨果小八岁 , 比维尼小十三岁 , 比拉玛丁小了将近二十岁 , 而且他的艺术成就在当时已很高了 , 已经用他构思别致的诗和剧本在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奠定了早熟天才的地位 。 不过缪塞虽然在音乐和艺术上都有天赋 , 却都因为缺乏意志力未能坚持下去 。 他也学过法律 , 后来改学医 , 可是第一次上解剖课就当场晕倒 。 在人格上他确实没有乔治·桑成熟稳健 , 但在艺术上缪塞却更有着艺术家的勇往直前的激情和独立不羁的创造力 。
在创作上他也跟乔治·桑完全不同 , 属于那种激情型的作家 。 用他自己的话说 , 一旦创作灵感降临 , 他就会如泰山压顶一般浑身战栗 , “比迷恋仙女的童仆更如痴如醉”;他坐到桌前开始落笔时常感到绝望 , 几乎想把笔扔掉 , 他的写作仿佛是在永恒痛苦中翻滚、呻吟 。 美国作家托马斯·沃尔夫曾在《一部小说的故事》中描写过这种在痛苦中分娩的写作过程 。
缪塞笔下的人物也都是这样的浪子 , 比如他的长诗《洛拉》写一个玩世不恭、率性而为的贵族青年 , 对每个人每件事都嗤之以鼻 , 用诗中的话说 , “再也没有一个亚当的子孙对人民和国王怀着比洛拉更高的轻蔑的了” 。 他在父母去世后继承了一笔财产 , 将其装入三个口袋 , 每个口袋可以维持他一年的生活 。 在这三年里 , 他日日纵情享乐 , 跟各种各样的妓女鬼混 , 毫不掩盖自己三年后自杀的打算 。 就在第三年的时候 , 年仅19岁的洛拉遇到了15岁的妓女玛丽蓉 。 玛丽蓉爱他 , 要他活下去 , 可他还是吞下了毒药 , 只留下最后一吻 。 这是典型的缪塞式浪子 , 率性而为 , 不愿意受到任何束缚 , 也不为未来考虑和准备 。
经济观察报书评|功利的爱情是堕落还是明智:法国文学中的爱情与社会
文章图片
缪塞
他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 , 也把自己塑造成类似的形象 。 小说的主人公沃达夫年仅20岁 , 天天纸醉金迷、自暴自弃 。 他虽然恋上一个寡妇 , 可是这个寡妇有很多情人 , 这让他不再相信无瑕的爱情 。 一年后父亲去世 , 他回乡料理丧事时遇到了青年寡居的皮埃松夫人 。 这个皮埃松夫人就是以乔治·桑为原型塑造的 。 在缪塞笔下 , 皮埃松夫人容貌美丽、举止端庄、开朗乐观、善良厚道 , 是一个理性的、健全的人 , 深受邻里敬重 , 被称为“乡村的玫瑰” 。 沃达夫爱上了她 , 成为她家中的常客 , 两次热烈表白后皮埃松夫人终于接受了他 。 但沃达夫敏感善妒 , 老是猜忌皮埃松夫人 , 哪怕皮埃松夫人跟别人说话 , 他也会刨根问底 , 甚至找不相干的人核实 。 总之在他喜怒无常的感情的折磨下 , 皮埃松夫人日渐憔悴 , 乡间也充满流言蜚语 。 沃达夫准备离开皮埃松夫人以避免对她造成更大的伤害 , 皮埃松夫人却不忍心让他一个人走 , 愿意一起到异国他乡寻找归宿 。 结果在巴黎停留的时候 , 一位叫史密特的同乡给皮埃松夫人送来一封信 , 之后皮埃松夫人就病倒了 。 沃达夫发现其实皮埃松夫人与史密特早就相恋 , 只是爱怜沃达夫 , 才跟他远走天涯 。 沃达夫了解真相后第二天就悄悄离开了 。
书中沃达夫无法摆脱、无以名状的苦恼感受被称为“世纪病” , 即丧失了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信仰 , 怀疑一切、没有任何追求 。 怀疑导致冷漠 , 冷漠导致麻木 , 麻木冷漠的精神状态使他们纵情声色 。 这是缪塞对自己笔下的主人公的概括 , 也是文学界对当时一批类似人物的概括 。 事实上 , 世纪病被认为概括了当时现实社会中一批青年的精神状态 , 可以解释为《少年维特的烦恼》里的维特和《强盗》中的卡尔的痛苦状态的延续 , 是个人主义与社会规训之间的冲突 。 不过这里更重要的是 , 《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反映了在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 爱情同样可能受到冲击 。 即便两个人坠入爱河 , 要维持长久的爱情 , 不但需要合适的现实环境 , 同样需要双方的信任和信念 。 乔治·桑在《她和他》中把问题归于缪塞的性格 , 缪塞则在《一个世纪儿的忏悔》中看到了现代爱情面临的信任缺失的问题 。 尼采说“上帝死了” , 事实上随着上帝死去的 , 还有很多传统的信念 。 怀疑同样给爱情带来痛苦 。 不过 , 怀疑带给爱情的痛苦固然深切 , 但至少《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帮助人们认识到了爱情在现代社会面临的根本性变化 , 这要比《她和他》的回避美化更有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