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er|破产14年后,线上回归的传奇唱片店Tower Records有搞头吗?( 三 )


70年代 , 社交网络、社交媒体还没有出现 , 零售业就是生活中的主要社交场景 。 当人们相约来到唱片店 , 花几个小时一起在唱片筐淘唱片 , 这就是个极佳的社交场所 。 于是 , 当所有人开始泡在唱片店社交 , Tower Records将店开到了好莱坞 , 距离洛杉矶唱片业咫尺之遥的地方 , 吸引着一大批知名音乐人走进来 。
80年代 , 被迪斯科扰乱的市场被MTV音乐台和MJ拯救 , 音乐开始了视觉化宣推 , Tower Records则刚好在70年代末建立了自己的广告部门;90年代 , CD取代黑胶成为主流 , Tower Records则积极拥抱变化 。
其次 , 商业成功带来的情怀源于它对人们生活上的某种垄断 , 虽然情怀是虚幻的 , 但是笼罩其下的岁月却是真实存在过的 。 Tower Records诞生的时候 , 那是一个十几岁孩子都有一堆45转黑胶唱片收藏的年代 。 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迷惘叛逆的年轻人 , 他们需要一种声音告诉他们并不孤独 , 而这一代人听到的就是唱片中的音乐 。
当时 , 60年代的美国年轻人 , 人人都在参与反主流运动 , Tower Records则从方方面面都体现着它的嬉皮士精神 , 吸引着年轻人走进这里 。
Tower Records不仅接纳留长发的、穿破洞的年轻人 , 甚至雇佣他们 。 同时 , Solomon 给了 Tower店员极大的发挥空间 , 他们有权决定进货的品类、当月主打专辑与店内的陈设风格等 。 公司的每个人几乎都是从职员做起 , 曾经在仓库里点货的嬉皮 , 可能后来就成了仓储物流经理 。
而从职员到采购、主管、经理的过程 , 他们会从中学到所有需要学习的东西 。 于是 , 每位店员身上散发出来的那股子酷劲儿 , 以及他们海量的音乐知识又不断吸引着客人 。 在台湾 , 滚石电音艺人发展总监叶云甫、《Play》的总编辑孙淑云 , 以及乐手秀秀(骨肉皮乐团、杨乃文的吉他手)、老猴(前Nice Vice乐团团长)、小曾(四分卫乐团贝斯手) , 都曾是Tower的员工 。
Tower Records的开放式制度不仅充分给予了员工自由 , 也给予了他们互相学习的机会 。 Solomon认为 , 这种家庭式的学习让公司获得成功 , 他总在强调 , 对于那些有想法的人 , 要注意倾听 。 天生具有冒险性格的他 , 可以让毫无管理经验的国际货运部员工去日本店铺做负责人 , 也可以在广告部成立不久后便放手让提出建议的年轻人去做杂志 , 而日本市场和《Pulse》杂志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
最后 , 商品的品种数量对一家商店来说至关重要 , 因为顾客总是想要在一家店里买齐所有的东西 。 Tower Records最让人惊讶的是它好像拥有无限种类的音乐 , 不论是朗诵、喜剧、音效 , 还是世界各地的音乐都有 。 \"它不仅是一个百货的集合 , 它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的小商店的集合 。 \"
Solomon对系列连锁店的经营理念是把它们当作贩卖音乐的超级市场 , 尽可能地迎合各种消费者的口味 , 并加强商品类别的丰富度 , 从早上九点至深夜十二点全年无休地为顾客提供服务 。 这个卖场形式的唱片店不但实现了 Solomon 长久以来的梦想 , 也确立了日后的经营方针 , 更让Tower 赢得了\"Category Killer(品类杀手)\"的称号 。
线上回归的Tower Records有搞头吗?
据了解 , 原计划Tower Records打算在西南偏南音乐节期间作为快闪店推出 , 但由于疫情 , 它选择了先以线上商店的形式回归 。 值得注意的是 , 疫情并没有将Tower Records的回归计划搁置或推迟 , 反而 , 其新任首席执行官Danny Zeijdel认为2020年是最佳时机 。
在疫情爆发期间 , 许多在线商店都选择只向顾客出售必需品 。 Zeijdel却说 , 这是向音乐爱好者发行黑胶唱片的绝佳时机 。 他认为 , 尽管流媒体音乐十分便捷 , 但流媒体并不能捕捉到观看专辑插图、注释以及了解艺术家灵感的经验 。
Zeijdel的看法不无道理 。 在这个连生命都转瞬即逝的特殊时期 , 人们或许迫切需要一些切实可触的物件来保留心灵受到的震颤 。 而且 , 正如人们当初在CD来临时 , 厌倦了黑胶唱片一样 , 如今的年轻人也渴望着与数字世界的脱节 , 以一种倾注全部注意力的方式去重新聆听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