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本地站|数字时代让文化消费更有品质( 四 )


4“十四五”时期如何培育文化消费新增长极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 也是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 。 进入新时代 ,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精神文化层面愈加多元 , 分众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多样文化消费潮流势不可挡 。 如何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供求均衡、释放文化内需 , 有赖于国家、市场、社会以及消费者自身的共同努力 。
加速文化“供给侧”改革 , 在供需配位中 , 提升文化供给精准性 。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 要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 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 一方面要加强对文化消费需求的全方位研判 , 把握新特征、新趋势和新人群 , 运用大数据 , 打造产业精准供给链 , 采用数字化手段创造文化新需求;另一方面全面推进“文化+”战略 , 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 扩大文化产品服务供给 , 并适度开放服务消费领域准入 , 通过市场化竞争 , 倒逼国内产品供给差异化和品质化升级 。 相关部门逐步建立数字化的文化治理体系 , 完善知识产权法 , 加大对优质内容生产的保护力度 , 激发文化产业生产的原创动力 , 从根源上消除产品供给同质化 。 受此次疫情影响 , 文化领域消费差异较大 , 演艺、电影等行业几乎停摆 , 而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等获得大幅度增长 , 在线文化消费如此精彩的当下 , 不少人也想念实体空间的文化生活 , 因此亟须加速消费场景的线上线下联动 , 在重视文化产业全门类的虚拟化拓展同时 , 强化线下文化消费场景的迭代更新 , 营造场景式消费氛围和城市空间 , 激发国内市场活力 。
另外 , “十四五”时期 , 我国人口老龄化显著 , “90后”“00后”甚至“10后”对应着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不同的消费特点 。 因此要研判“银发一族”“新中产阶层”“Z世代”等人群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消费特征 , 提供精准、多元、高品质的文化产品服务 。
加大信息基础设施投入 , 在数字参与中 , 提升数字技术应用能力 。 加速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根本上改变城乡数字信息环境的不均等 , 编制数字素养教育框架 , 制定提升公众数字能力的指南 , 为数字弱势群体普及网络知识 , 提升使用数字技术的技能和信心 。 针对老年人等特定人群 , 提供现金支付等替代性办法 , 鼓励文化企事业单位研发适应特殊人群使用特点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应用 , 提升数字访问包容性 , 确保有质量、有温度的数字文化消费 。 另外 , 提升在线教育规模和质量 , 打破数字教育资源壁垒 , 充分利用教育数字化机遇 ,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 。
聚焦发展不均衡矛盾 , 在示范带动中 , 激发下沉市场活力 。 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 从根源上提升西部地区和乡村居民文化消费能力 。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 , 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和探索特色农业与文化融合的发展路径 ,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 培育乡村文化消费理念和氛围 。 顺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之势 , 充分挖掘农村特色文化资源 , 构建适合乡村特点的数字文化资源库 , 推动市场开发积极健康、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 鼓励农村、农民和农产品进行多样化的网络参与 , 推动和规范农产品的“电商直播”形式 , 注重当地文化特色 , 将引流变现升级为打造乡村名片 。 建立适合乡镇发展特色的文化消费惠民方案 , 在国内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消费中心乡镇 , 拉动区域文化消费能级 , 将下沉市场转变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力量 。 此外聚焦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小镇”消费人群 , 研究其消费痛点 , 提供门槛低、社交属性强和碎片化的文化产品服务 。
【人民网本地站|数字时代让文化消费更有品质】站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在文化消费浸润中 , 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 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定 , 文化消费成为双循环的重要动力 , 应进一步推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为价值内核的内容生产、业态模式创新、渠道传播和营销推广 , 在文化消费中 , 彰显中国价值 , 讲好中国故事 , 提升文化软实力 。 同时 , 在扶持“老字号”、国货品牌跨界 , “非遗”产业化的同时 , 加速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融合发展 , 实现传统IP变现与开发 , 让“国货”真正潮起来 。 此外 , 运用数字化高科技手段、创新创意开发方式、建立现代化运营管理机制来盘活文物、演艺的时空、人才和组织资源 , 在对博物馆和剧目的欣赏中加深文化认同 。 (中国传媒大学、光明日报联合课题调研组调研组成员:田卉、向桃、兰亚妮、白雪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