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 三 )
我到了高中时代才发现以前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的那个学习方法是错的。从小学时代,老师一直告诉我们说,每天晚上睡觉前像放电影那样回顾一些当天学习的东西,这样进步快。其实这么做的人是很少的,因为,当你真正在睡觉前回顾的时候,会发现大脑一片混乱,你白天花了那么多时间听课、写作业、做习题、记笔记,实际上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
老师们的这个“法宝”原理上是对的,但操作方法上却是错的,因为,他们极少是学霸,他们不知道学霸的世界有多残酷,他们没看出真实的学习有多残酷。
正确的做法是,随时随地复习以前学过的东西,发现模糊了,立即重复书写、或者做题,直到加深了印象,产生了新的理解。否则,你的知识和技能大厦就是建在了流沙上。你只能看见他们一次次的倒塌,从来看不出丝毫建立起整体轮廓的丝毫希望。随时随地的复习,周期性的复习,很痛苦。因为你发现刚刚学过的东西,已经忘记了!但是,直面这种痛苦,你才会有收获的喜悦,还有分数成绩方面的实实在在的收获。
已经忘记了的东西,捡回来,是无比重要的。因为,如果你放任下去的,这个过程将无限重复下去,把你的精力吸入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反之,一点一滴踏踏实实的学下去,那些明确的点滴会汇聚起来,形成知识之流。它们之间排列组合,不断产生新的东西,直到某个瞬间,你忽然发现:知识真TMD有生命力!知识绝不是死的东西!
读书的方法也是一样的。我读了上万本书,不同阶段有不同感悟。最近一次跃迁是在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的那段时间。原因是《童年的秘密》那本书我读起来相当费劲。那本书,在难度上堪比康德的三大《批判》,但起初被我严重低估了。感觉每一页都能读懂,但整体上完全把握不住。终于有天我下定决心,梳理一下,每一页到底回答了什么问题。就这样,从傍晚开始,我一边在书上圈圈点点一边记笔记,直到第二天中午吃午饭,完成了突破。
问自己读过的每一页到底回答了什么问题,就是问收获。每时每刻的探寻、找到答案、感受到明确的收获,让人欲罢不能。即便读枯燥的书,也有效果。
其实,这是人的普遍心理:没有明确的收获,人是不可能全身心投入的,反之,感受到了明确的收获,就会上瘾。学习跟赚钱是一样的道理。
有一本书,中文名字叫《上瘾》,英文名字是hooked,核心就讲了这么一个心理机制。
所有人做所有的事情,起初都会有内外在的触发。外在的触发比如考上好学校、拿到高收入,内在的触发比如成为牛人、一雪前耻等等。然后,付诸行动。进入行动阶段之后,许多人就没有然后了。以后的时间都是挣扎和煎熬。而另外一些人,方法得当,很快获得多方面回报。这些收获刺激他们继续投入、加大投入,然后获得更大的回报。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实现目的的过程,就是上瘾的过程。这样的人是恐怖的。
我的一位朋友,学生时代是名副其实的学霸,进入职场一路过关斩将,现在在一个外企会计公司做高管。给你看看她在朋友圈发的几张图片。
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马上写了一段话“水平都是修炼出来的”。她回复说,“博士就是会说话。”其实,我并没有开玩笑。
有人可能会说,她画这些图是因为兴趣。许多人都是如此,归之于兴趣,然后说我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能想象得出,她在画这些图的每一笔,都觉得是一种享受。因为,她感觉到了每一笔的精致和漂亮。正如,我高中时期写我的进步本,记录在上面的每个知识点、每道题目、画的每一幅图,都是一种享受,是踏踏实实的进步的享受。
我还能想象出,她在学生时代,笔记大概是这样的。
因为我在学生时代笔记大致就是如此,除了没有那么多的色彩斑斓。这样写笔记,写进步本,每分钟回头看的时候,不都是实在的收获和享受吗。拿到好分数的时候,则是踏踏实实的平静,并没有多少兴奋,因为早已知道,那都是应得的。
有人说,细节是魔鬼。那么,细节为什么是魔鬼?因为,当你真正关注细节的时候,你能从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价值与收获。然后,这种收获的感觉,会让你继续投入,逐渐上瘾,精益求精。细节启动了心理魔法,让人对一件事着迷。
1930年10月23日,胡适先生为“中国科学社”写社歌,最后几句歌词就是: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1934年,他写《“九·一八”的第三周年纪念告全国的青年》。其中说:“努力一分,就有一分的效果。努力百分,就有百分的效果。”
胡适先生很伟大,但他可能没有研究数学,那个时候也没有认知科学之类的东西。其实,学一个单词绝不是学一个单词,而是学成千上万个单词。因为那个单词,以后你会成千上万次的遇到。学一个句子也绝不是学一个句子,而是学成千上万个句子。因为那个句子,以后你会成千上万次的遇到。学会一道题目也绝不仅仅是学会了一道题目,因为那道题目里包含的知识点、解题技巧,此后你会成千上万次的遇到。同理,当你在做一个微不足道的项目,其成就也不仅限于那个项目,因为其中的套路,以后你会成千上万次的用到。
所以,无论遇到任何困惑,不断让自己恢复到最基本的理智。我们应当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要有一丈的欢喜!
所有胸怀远大的人,都必须甘于做最卑微的事情。是因为谦虚么?也许是。比这更重要的是自然法则。没有点滴之功,怎会有万丈高楼。所以老子在《道德经》的第六十三章里写道: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即便是圣人也必须遵循自然法则,他们超凡的原因,不是什么匪夷所思的奇能绝技,而是因为他们在点滴之中看到了无穷。
那么,怎样才能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十几个小时的精力呢?
加强锻炼是必要的,学习毕竟是体力活。
环境是重要的,因为环境时刻在影响我们的心绪。
人际关系也很重要,好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心平气和不分神。
但是,最核心的依然是这个:
你必须自问自己在过去的5分钟到底收获了什么?否则,你的学习不但是浪费时间,而且是一种煎熬。你可以把5分钟延长到1小时、两小时、几个小时,也可以缩短为每个一分钟。如果你在每分钟都有收获、都明确下一步要收获的目标,那么学习就成了一场打怪升级的游戏。即便,偶尔生病感冒,环境恶劣,还经常有人嘲笑你,你都会不为所动,一往直前。
核聚:努力就可以上清华北大吗?如果可以,怎样做?
核聚:关于考研,请问学长学姐有什么对后来考研人的建议?或者说是忠告?
核聚:情商低的人如何提高情商?
核聚:有什么事是你读研读博之后才知道的?
怎样才能从英语很糟糕的人变成英语很厉害的人?
另外,我的公号(核聚,hejupai)上有更多学习方法的文章。
■很多人对学霸的时间安排存在两个极端的误区,一个极端是“学霸每天都在学习”,另一个极端是“学霸每天都不怎么学习(学神)”。事实上,比起大量的时间投入,很多学霸更看重的反而是效率。想起赫胥黎的一句话: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的,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
大抵是如此。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平台创知路教育帮(czljyb)关联问题:学霸们是如何高效率地学习、工作、生活的?-陈柞同的回答-------------------------------------
以下为正文:
要事为先|如何成为一个多核处理器?觉得时间不够用的学生,往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在于:事情太多。
学习成绩想提高、辩论队/模拟联合国/社团想玩、游戏/篮球想打,只要想填充自己一天24小时的时间,总是会有无穷的事情涌入自己的To-Do-List。即便是高三紧张的学习时间,同样存在着分给这个科目还是那个科目,去刷题还是归纳总结这样的问题。时间永远是不够用的,需要完成的事情永远是无穷的。
李开复老师谈如何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其中一条即“要事为先”:
在有限的时间中需要做的就是分清轻重缓急。
很多紧迫的事情不一定等同于重要的事情。
一定不能成为急事的奴隶。
紧迫性是事件的客观属性,重要性则是执行者的主观判断。既紧迫又重要的事情,比如考前突击复习;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比如制定计划;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比如一些日常琐事;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情,比如看一场电影。
◆既紧迫又重要的事情,在短期内会带来较大的收益,需要在当下优先完成。
◆既不紧迫也不重要的事情,暂时搁置或是削减必要的时间投入则是最合理的决策。
◆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虽然不会在短期产生明显的收益,但确是长期发展不可或缺的任务。例如制定学习计划、归纳知识结构、分析错题错因、背单词、课外阅读等。
◆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看似十万火急,但对自己短期和长期的收益有限,却往往会占用非常多不必要的时间。例如朋友圈的一个新消息提醒、突然的一个电话、社团的一个临时任务,需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底线和处理规则(比如拒绝或寻求帮助)。
分清楚哪些事情是真正重要的,而哪些事情不过是紧迫的。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每天的时间安排,知道自己的时间花在哪里,是否在一些看似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上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如果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不妨在每天结束的时候,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一天的时间是如何花掉的,按照15-30分钟的最小时间单元记录下自己的时间安排。在每天、每周结束后,考虑是否存在更有效率的安排方式?娱乐、活动、休息的时间是否过多或过少?
世间何物催人老,半是鸡声半马蹄。
——《题旅店》,王九龄(清)
-------------------------------------
不弃功于寸阴|如何提高时间利用率?即便分清了不同任务的轻重缓急,很多学生仍然面临时间不够用的问题。细细盘点下来,一天的有效学习时间被大量的琐事占用,例如通勤(上下学)、等待(等吃饭、等家长接送、排队)、放松(饭后、午睡后)。
一些学生习惯于在完整的时间单元中进行学习,而忽视了一些碎片化的、持续时间短的学习时间,比如放学后等吃饭的时候无所事事,晚自习下课后吃完宵夜就不像学习。另一些学生则在精神状态好、学习效率高的“黄金时间”安排琐碎的、用脑量不大的学习任务,而在精神状态不好、学习效率低的“疲顿时间”试图进行高强度的刷题。
在时间利用与效率当中,当中同样存在“二八定律”(ParetoPrinciple)。在效率最高“黄金时间”,20%的时间投入就能产生80%的回报。在效率最低的“疲顿时间”,80%的时间投入就能产生20%的回报。因此,提高时间利用率,关键在于对时间的精细化把握。
如果按照学习单元的客观情况划分,可以得到完整时间和碎片时间;如果按照学生的效率高低划分,可以得到高效时间和低效时间。
◆“黄金时间”:高强度的主动学习
大段完整的高效率时间是学习的“黄金时间”。例如晚自习期间(尤其晚自习的前半节课)、或是早晨的9点-11点的自习时间。“黄金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完成一些高强度的学习任务,例如各科的限时训练(尤其数学、理综)、难题的重点突破、复杂问题的深入思考。
◆“疲顿时间”:低强度的被动学习
碎片化的低效率时间是学习的“疲顿时间”。例如晚自习下课后的回家路上、等待吃完饭的十几分钟、睡前睡意正浓的半个小时。在“疲顿时间”,学生的精神状态欠佳,也没有充足的完整时间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此时适合进行一些不需要进行大量思考的低强度学习任务,例如听英语新闻/录音、进行课外阅读、语文或英语的练字、摘抄积累作文素材。
- 初二应不应该玩游戏,特别是那种肝的游戏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咋样系统全面地复习高中化学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
- 年薪20~50万的北漂生活是咋样的
- 杭州的麦曲婚礼咋样
- 大学表白墙找到人的概率咋样
- 全国卷文综选择题咋样才能错五个以内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
- 普通小县城高二学生咋样做,未来才能上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