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不能饿着肚子去看XR展《商榷之事:身份》丨揭秘


2020年11月21日 , 以“商榷之事:身份”为题的XR(扩展现实- Extended Reality)展览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798空间开幕 。 本次展览展出包括交互性VR(虚拟现实)作品、MR(混合现实)作品和VR电影共计六部作品 , 共同关注了身份商榷的问题 。 以模拟和数字体验为基础 , XR为故事开放了新的可能 。 通过此次展览 , 主办方希望邀请观众思考影响身份塑造的不同方面 。 体验者通过对身份的探访 , 可以直面自身的行为方式 , 进一步探讨身份的多元内涵 。 据悉 , 展览将持续至2020年11月29日 , 体验者需提前线上报名预约进行免费参观 。
新京报不能饿着肚子去看XR展《商榷之事:身份》丨揭秘
本文插图
展览海报 。
此次“商榷之事:身份” XR展览由德国策展人拉尔斯·卢美尔和中国策展人车琳联合策划 。 卢美尔为德国莱比锡纪录片动画电影节新大陆扩展现实展览单元策展人 , 其在工作中致力于探索如何应用非传统的媒介方式展示故事 , 以及如何将作为人工制品的扩展现实这一媒介纳入其中 。 车琳作为艺术学博士 , 电影研究者 , 则致力于新媒体研究、电影节研究和策展实践 。 她不仅担任过北京国际电影节VR单元策展人 , 也曾担任砂之盒沉浸影像展策展人 。 开展前 , ***专访此次展览策展人之一车琳 , 揭秘并解读展览的看点与策展理念 。
用XR为现实世界增添更多维度 , 去思考身份的多种可能性
近年来 , 使用新技术来探索沉浸感 , 早已成为戏剧、电影、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先锋探索之一 。 VR、AR、MR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创造重叠的时空 , 为人们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看待身份、社区和社会 。 此次展览的六部作品 , 运用最新的XR技术和设备 , 进入身份思考的全新领域 。 对于XR的概念 , 策展人车琳解释说 , 如果严肃地探讨 , XR更趋向于一种“散状词” , XR实为一种专业性术语 , 通常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可穿戴设备产生的一个真实与虚拟组合的、可人机交互的环境 。XR包括AR (增强现实)、VR (虚拟现实)、MR (混合现实) 等多种形式 。
【新京报不能饿着肚子去看XR展《商榷之事:身份》丨揭秘】
新京报不能饿着肚子去看XR展《商榷之事:身份》丨揭秘
本文插图
VR电影《亦真亦幻》截图 。
作为中德两国艺术家共同合作策划的XR展览 , 车琳认为 , 从本质上 , XR艺术是否能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出现 , 这本身就存在一个身份上的反思 。 当观众进入到XR之后 , 在赋予人一种“在场感”的同时 , 更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换了“化身”之后的思考 。 在体验的过程中 , 在关照作者是谁的同时 , 体验者会自然而然地思考 , 自己正在以怎样的身份、视点和角色来看待这部作品 , 都是基于人类角度的身份思考 。
身份 , 一直是文化史上重要的话题 。 在车琳看来 , 它提出的问题 , 不仅仅是“我是谁” , 更是“我认同自己是谁” 。 前一个问题联系着性别、年龄、国别 , 在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各类表格上不断重复;而后一个问题是复数和多义的存在 , 在成长、教育、职业等社会化过程中不断演变和流动 。 “我们想把身份通过XR的形式 , 在现实世界多增加几个维度 , 把虚拟现实同时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 。 当现实的维度增加后 , 便可以在多个现实体系中 , 来思考身份的多种可能性 。 ”
每部作品都有各自不同思考“身份”的视角
此次展出的六部作品中 , 包括 , MR作品《衣橱之间》(THROUGH THE WARDROBE) , 是国内首次使用MR头显Hololens(混合现实头戴式显示器) , 带给观众混合现实沉浸剧场的体验;已在多个国际VR电影节上屡获大奖的法国艺术家梅洛迪·穆塞特的作品《HANAHANA花華》用手臂搭建起音乐与建筑的新世界;由雷·麦克卢尔和凯西·麦格纳格尔创作的《VVVR》(视觉声音虚拟现实)也是一部交互性VR作品 , 它将现实交流转译为虚拟呈现;中国台湾艺术家黄心健2019年的交互性VR作品《失身记》(BODYLESS)让人思考人与历史;其中 , 歌德学院还将展出两部VR电影:《亦真亦幻》(THE REAL THING)和《G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