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房股|内房股上坤地产在港上市 房企扩土储、增营收、降负债的成长样本

11月17日 , 上坤地产集团有限公司(6900.HK)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交易 , 成为2020年下半年房企融资新政后第二家完成IPO的房企 , 也是今年上市房企中最年轻的企业 。
从上海走向长三角、大湾区 , 再到中部核心经济区 , 上坤左手抓营收 , 右手降负债 , 走出了“年轻人”罕有的稳健步伐 。 年轻的掌门人——上坤地产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兼行政总裁朱静在上市现场表示 , 登陆资本市场是上坤十一年来的里程碑 , 也是新起点和新征程 。
“从成立那天开始 , 上坤地产就清晰地确立使命‘为宜居而来’ , 成为一家满足客户对家和美好生活想象的百年企业 , 所以也同步树立了上坤地产的经营理念:坚持以专业能力从市场获取公平回报 , 无论身在何处 , 都在学习、探索如何设计和建造符合时代与客户需求的作品 。 ”朱静说 。
市场对于这家年轻企业也给出了正向回应 。 据招股书显示 , 上坤地产营业收入从2017年的12.01亿元迅速增长到2019年的75.35亿元 , 复合增长率高达150.5% 。 此外 , 截至今年4月末 , 上坤地产实现毛利率51.6% , 位列行业领先水平 。
“降债”与“扩储”的上坤样本
2010年 , 朱静在上海创立上坤 , 以“不做到上海30强 , 绝不走出上海”的决心带领上坤默默耕耘 。 直到2015年 , “上坤·樾山”向公众展现出其沉淀多年的产品实力 。 2016年 , 随着樾山项目的热销 , 上坤地产在上海市场声名鹊起 , 并首次进入江苏省 , 逐步拓展至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其他一线、二线及强三线城市 。
在“房住不炒”政策总基调和“三道红线”新规之下 , 房企融资渠道整体变窄 。 踏足资本市场并拥有新的融资平台 , 可能是房企实现长期价值的重要途径 。 对上坤而言 , 此番正式登陆资本市场无疑拥有了更大的舞台 。
而上坤近年来的表现堪称成长型房企逆势的样本:在持续降负债的同时稳步扩大土储 , 以实现公司的长期价值 。
短期偿债方面 , 2017年以来流动比率始终保持在1.1倍至1.2倍之间;经营性净现金流在2019年实现回正 , 并达到20.08亿元;截至2020年4月末 , 公司产生经营性净现金流入11.07亿元 。
同时上坤地产净负债率在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四个月分别为684.9%、325.9%、118.8%和73.8% 。 目前已经满足“三道红线”中对净负债率的监管要求 , 负债结构更加合理稳健 。 随着此次上市募资 , 公司资产进一步得到增厚之下 , 上坤地产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仍将进一步降低 。
对于成长型房企而言 , “降债”与“扩储”处于天平两端 , 稍有不慎便会顾此失彼 。 而上坤密切监控借款的到期情况和提高管理流动资金水平 , 以确保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满足偿还债务和业务拓展的现金需求 。
得益于此 , 上坤地产在逐步降低负债的过程中仍然保持土储规模充足、利润稳步提升 。 招股书显示 , 截至2020年7月末 , 公司在49个项目中拥有投资权益 , 包括33个附属公司开发的项目和16个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开发的项目 , 累计拥有土地储备410万平方米 。
去化周期6.4个月 利润中枢不断上移
过去20年 , “规模为王”让房企普遍陷入“拿地不赚钱、不拿地更不赚钱”的囚徒困境 , 随着房地产行业政策和长效机制的细化 , 作为行业的“后来者” , 上坤主动放弃了粗放扩张的模式 , 也为行业的新格局打开篇章 。
通过重点关注净利率、现金流回额、资本回报率等指标 , 上坤地产构建了一套以流动性指标、盈利能力指标为导向的科学管理体系 , 并持续贯彻到全员的经营意识中 。 在投前管理上 , 上坤将项目地块分为两类 , 分别是现金流型项目、均衡型项 , 并且明确各类项目的指标底线 , 包括营销、设计、成本、财务、税金以及最重要的净利润率和现金流指标 , 通过指标规范化 , 做到投前经营定位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