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样安排时间读书( 四 )
■读书「三要」和「三不要」
关于读书,常见的有两种观点。传统的观点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把读书视为一种高尚脱俗的生活方式,不仅推崇读书,还推崇所有和读书有关的事物:书籍本身、书架、书桌、书房……持此观点的人,会有意无意显示自己对书的热爱甚至痴迷,借以彰显自己的高雅格调和清新脱俗。
另一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则是故意对书不屑一顾。加「故意」二字是因为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是粗人或文盲。粗人或文盲对书不感兴趣,很正常。「故意」者则往往读书不少甚至很多,是书的内行。他们故意对书不屑一顾,是在用一种「看破红尘」的姿态直斥「书呆子」的可笑。当然,同时显示出他自己不是书呆子,而是饱经世故的成熟老练之人。
这两种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偏颇。我知道还另有一种对书的态度,我比较喜欢这种态度。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读书的态度,有所不同。中国人对于读书的观念,太过隆重;而美国人对于读书,视为一种平常已极的事情。其平常,有如搔头和抓耳朵一般。在美国,随时随地都看见人读书。这不是说,美国人勤力,而是说,中外对读书态度,有所不同……美国人把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先要把读书看得平凡,才可以读书。如何令到自己心理上对读书看得平凡,先要忘记了读书人是一种特殊人物,而读书并不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情。(梁厚甫:「美国人的读书态度」,《海客随笔》)说得多好啊。正因为曾经读到这些话,所以,尽管我后来多年上学,花很多时间和钱买书、读书、藏书,但对读书我从来没有那种「自豪感」。实际上,每当看到人们对读书的讨论和表态,我感到颇为怪异:为什么他们不讨论书中的内容,而是讨论读书这件事本身?这有什么好说的?
不过,俗套毕竟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看,我这篇文章不就在专门谈论读书这件事吗?既然已经谈了,那就彻底反思一下,说说我的读书态度。
读书无非是人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一种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读书和看电视、浏览网页、与人聊天没什么本质区别。一条信息,你从电视中看到,从网上看到,别人当面告诉你,和你从书中看到,没什么根本不同。你的大脑,注定要不断从外界接受信息。读书是诸多方式中的一种,这件事没什么稀奇。将之神圣化或者故意贬损,都有些莫名其妙。
不过,虽然没有本质不同,但书这种媒介和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相比,还是有自己的特点。这特点就是:书往往是创作者多年思考、长期写作的产物,然后又由专业编辑修改校对。读者读书时也比较专注,有机会翻来覆去反复思考——电视就很难做到这一点,画面一闪即过,所以电视节目很难进行深入的层层递进的分析——于是,被收集在书中的信息,往往条理性逻辑性很强,语言精练紧凑,是所谓「书面语」。也就是说,书的知识含量较多。认真地读一本书,应该比看一部电视剧、浏览若干网页、和人聊天几个小时,得到更多的知识——不过也不一定。
正因为如此,《理性选民的神话》作者布莱恩·卡普兰在书中对经济学同行建议说「多写一些书」,因为「在一本书中,你有时间坦诚地解释你的整个立场」。卡普兰针对的现实是,很多学者已经不写书了,他们只写论文或文章。有些功成名就者甚至连文章也不写了,只接受采访和发表演讲。卡普兰指出:由于篇幅所限,论文只能对一两个常规观点提出质疑,这很可能「让自己显得难以理解,或者更糟糕的话,甚至显得荒唐」。对卡普兰的这番告诫,从读者的角度理解,就是应该多读一些整本的书,而不是只读文章或只了解观点。
这就是我要说的读书的第一个「要」——要读整本的书。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
■两个方向:自己最喜欢的自己最需补充知识的。两种交叉看,特别愉悦。两种形态:实体书电子书。个人感觉还是看实体书比较有感觉,而且不会被分散注意力。至少个人推荐度很高的书即使看完电子版也一定要买本实体的以供今后再次阅读。电子书主要适用于粗读的。两块时间:固定读书时间碎片时间利用。例如每晚睡前固定半小时到一小时的读书时间。随身携带一本书在包里,有空随时读几页,慢慢也就形成习惯了。记录和分享:看完书无论是笔记还是书评最好能留下一点,哪怕是随意胡诌。碰到好的书记得拿来和周围的人分享,可以碰撞出不同的思维火花,更会迫不及待想把书看完。一种怪招:借书看。“书非借不读也”,有时候是这个理哈哈。后面有人排着队呢,怎么好意思不赶紧看完!■作为一个勤劳认真的典型IT民工,我一年的读书量还不少,可留存量有30本以上,能保证每天都有时间读书,或长或短。什么是可留存量?就是读书后,我认为值得留着以后再品品的书,实体书会放到书架上,Kindle里的书会放到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而不需要再品的书,实体书会放到柜子里面,Kindle里的书会本地删除。读书久了有一定的选书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大概的可留存率有70%左右。然后可留存的70%里,有50%值得做读书笔记,写成文章,再选一些发出来。在工作生活节奏都非常快的繁忙城市,保持这个阅读量不容易。很多朋友问我哪儿有时间读书、写读书笔记、写设计文章。我今天先写如何安排时间读书,记录一些自己的粗浅经验,抛砖引玉。:)1,大块时间的精神乐园。在这个碎片时间时代,我觉得超过1小时就是大块时间了。每天都留大块时间读书不太容易,我尝试保持一周3-5次。大块时间读书是需要提前计划的,最好是养成一种习惯,根据自己的时间去设定每周的大块读书时间。我的大块读书时间包括:工作日午休时间,12点到1点半,午饭吃得简单,一般12点半到1点半可以有1小时时间读书。在美国工作养成的习惯,午休不习惯午睡,所以读书是自己最好的度过中午的方式。去咖啡厅点一杯喜欢的咖啡,挑一个舒服的位置坐好,安安静静读书,天气好的话,可以坐在写字楼下面的路边,戴上耳机,听喜欢的音乐,读有意思的书,很有乐趣。其实中午读书后下午不会累,下午工作的状态反而会因为中午的思想活跃而有一定提升。周末的早晨,一是年纪大了,二是工作养成的习惯,周末一般7点就醒了,家人还在休息,我就一个人早起,泡上茶或者做一杯咖啡,在靠近阳台的沙发上半躺着,读书1-2小时。这个时候无论是晒着早晨的阳光,还是听着阳台外的雨声,读书都是非常惬意的事。:)出差时间,例如在飞机、动车上,环境相对安静无打扰,如果没有工作任务要忙,我就会读准备好的书。作为一个不能在飞机动车上睡着的人,读书可以让自己旅途变得更短更有趣。旅游时间,当然第一优先级是陪家人,看世界,但是有时间就可以读书。例如家人去逛街的时候,自己刚好空下来,就有1小时左右时间读一本适合旅途心情的书,让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旅行世界一样鲜活快乐起来。大块读书时间是读书的主力时间模块,做读书笔记以及写读书感想,我也是利用大块读书时间完成的。例如出差去一个城市,出发的时候开始读一本书,读完,在回程的候机楼和飞机上,写完读书笔记,让一个繁忙的工作旅程里多一个自己的小小收获。:)2,小块时间的放空模式。碎片化时间太多,等人等15分钟,地铁上20分钟,吃饭等位15分钟,这些时间总量远远大于大块时间模式。我也会玩微信刷微博看读新闻,但是我会尽量控制这些操作,因为这些操作带来的营养价值不够读书来的那么丰盛。当然,微信微博领英QQ等产品承载很多社会功能,也是有价值的使用,但是不能过量。碎片时间,我会读适合碎片时间的书,这样15-30分钟读才合适。专业书籍不适合,这样的书需要沉浸式阅读,读的时候脑子里得有一个框架,有一个经验模型,在读的过程中不停的去撞击去测试去匹配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这样的阅读方式不适合15分钟,因为很有可能刚刚进入状态就被打断了。碎片时间可以读容易衔接回来、不太需要成体系思考、或者独立分段的书,例如传记、小说、散文、杂志等。我最近的碎片时间读哈佛商业评论比较多,一次15分钟的碎片时间读1-2篇文章,做好笔记,想一想,刚好15分钟,然后下次回来读的时候简单看看上一篇文章,接着从下一篇文章开始读,几天时间可以读完一期并做好读书笔记。小块时间的使用场景大部分是打发时间、找点好玩的、缓解压力,其实读书都可以满足这些诉求。大家可以试试,15分钟,玩几局在线手游,刷热门微博,看一遍新闻,微信群里聊聊天,读几十页书,比较一下这几个不同经验的感觉,我相信很多人会发现这个时间用来读书蛮有趣的。当然不是每次都读书,但是也不要每次都是玩手机。。。3,读书是组合的乐趣。安排时间读书很重要,但是能不能保持还是要看读者对读书的兴趣以及读书后带来的好处和满足感。读书是自由的,不像学习和工作,读书是基本可以完全自行安排组合的。我现在的读书组合是:30%专业书,30%商业书,10%传记,30%杂书,杂书包括小说、散文、兴趣爱好类等。读书的顺序根据自己喜欢来,但是也不要同时开太多本,我一般同时开2-3本书,根据大块时间和小块时间不同模式以及当时自己的心情来调整。读书对学习、生活、工作、自身的好处不用多说,感觉对读书怎么尊重都不为过。我喜欢给读书一种自己喜欢的仪式感,例如一本书读完,我会判断它是不是值得进入可留存,是否值得写读书笔记,是否值得分享出来,例如开一本新书,我会摸着实体书封皮或者Kindle的皮套,有一点小激动地想,这本书会不会很好玩呢?哈哈哈哈。在这个纷杂凌乱的世界,能有一个完全可控、成本足够低、好处足够明显、还能修身养性的爱好,真的不容易,所以要珍惜读书的时间和机会。:)4,读书的其它。每次有时间都读书岂不是很无聊,太严肃,说好的人生乐趣呢。。。哈哈哈哈,当然不是,人的发呆和发傻时间肯定得有,不然真是机器人了。我看了10年玄幻小说,基本每天看,追小几本,虽然已经没有年轻时候那种通宵读小说的精力了,不过还是每天看,看得以至于自己都想动笔写一个好几次了,确实没有时间没有勇气。。。很多朋友问用读书的媒介,我的模式大概是:Kindle,80%,好处是方便带,随手一拿就走,有些外衣口袋还能直接放下;够装书,我一般Kinlde里新书保持在10-15本,任何时候一有时间我就可以读到有趣的书;做笔记,Kindle做笔记方便,有喜欢的段落,选择后高亮,读完后,从Kindle里的MyClippings文档里,可以把高亮过的段落直接复制出来;Kindle电子书便宜,价格一般是实体书的30%-50%;Kindle读书屏幕比较舒服,眼睛不累;纯粹,Kindle只能读书,简单,不分心。实体书,20%,一般是特别喜欢的,或者各种会议、活动获得的,这些书一般都在家里,不会带出门读。手机,玄幻小说我就不算读书时间了,手机我只读玄幻,每天看几千字。手机上也会看看微信、上有意思的长文,新闻等。但是我觉得手机不适合长时间读书,屏幕看久了不舒服,而且太容易分心。说没有时间读书的,大部分情况是懒。就像我老说自己没有时间锻炼一样。。。lol希望大家都在读书中找到乐趣,得到成长。:)谢谢阅读!thanks,yoyo
■说几句题外话:从来没想过这篇文章竟然被转载的次数多到夸张,在微博上被几十个百万以上在的大号(过千万的也有几个)转过N回,不只营销号,就连新东方之类的帐号上也转过不止一次,上面注名作者并@我的只有几个,基本都去掉作者,大多只一句注明来自网络就完了,新浪上的举报基本没有任何作用,举报20、30回,只成功2、3次,这篇文章从2013年6月20日起没有得到我的同意,禁止转载。-----------------------------------------------------------------------------------------------------------------------------------------------书的类型:电子书和实体都有,现在的比例是7:3阅读的时间:1、早上5:30-6:00起床,有将近1小时的整块阅读时间,如果时间充足一点,会做些笔记.2、包里放上7寸的阅读设备(以前是K3,这段时间换成NT),放上几十本排版不错的电子书,在有时间的时候看看,比如排队、等人、开会之类零散时间。3、手机里放一些有声书,比如台湾的博客思听、每天八分钟、中医堂、百家讲坛,做车、做家务、身体锻炼时听听4、睡前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完,会拿本书在床上看上一会,然后睡觉。5、所有读完第一遍,觉得不错的书,会开始读第二遍并做些笔记。6、出差时如果周末有时间会找家环境好点的咖啡厅,看上半天或一天书。不出差如果周末有空闲时会去图书馆,带上笔记看上半天书,做个记录。7、坐飞机或动车时会准备二、三本纸制书,比较厚有些深度的那种,我发现自己在飞机上看书效果最好。看累了就做笔记或简评。想多看点书的最有用的建议:就是关闭电脑、离开网络,有网络有电脑的地方永远会让你分心的我看书效果最好的三个地方:飞机、图书馆、咖啡厅-----------------------------------------------------------------------------------------------------------------------总能在网上看到有人抱怨没有时间看书,在现在这个时代最影响注意力的东西就是网络,只要有了网络很容易浪费时间,不管是你用电脑、手机都是一样,点来点去,1个小时2个小时很快就没了,就在我在回答中说的,想多看点书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开网络,下决心每天留出半小时或1小时的阅读时间,关电脑,关手机,开始看书,看完书做随手做些记录。关于阅读设备:现在7寸的阅读器已经非常便宜了,K4和N2(NookSimpleTouch)也就700-800元左右,可以考虑买一个。放在包里,从amazon帐户里同步些电子书过去。有空的时间顺手就拿出来读一会。最好是E-Ink屏的,不要平板,平板什么都能做太容易分心了。给个建议:最好不要在地铁或公交上用手机看书。颠簸中看小说、玩游戏,很容易引起视力功能尚未发育成熟的青少年视疲劳。一般来说,人们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时,眼睛和屏幕的距离在20厘米左右,这样近距离且长时间地盯着屏幕看,容易使睫状肌产生疲劳,变成假性近视.,在使用手持终端时,最好不要离屏幕太近,保持30厘米以上的距离最为适宜。同时尽量多眨眼,避免眼球过多地暴露在空气中,以减少眼部水分的蒸发。此外,应在休息时间经常站起来,活动活动颈部肌肉,最好找些有声书、Podcast或英语来听。前二天在微博转的一句话: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诸位,11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又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胡适,纪念胡适先生逝世50周年。就从今天开始培养你的阅读习惯吧,少上网、少玩会游戏,少聊天,少刷些豆瓣、微博、、微信,开始阅读。
- 北京八大胡同当年是咋样一番盛景是咋形成的
- 咋样系统全面地复习高中化学
- 你们谁用过北京广信康伤疤恢复的药,咋样
- 年薪20~50万的北漂生活是咋样的
- 杭州的麦曲婚礼咋样
- 大学表白墙找到人的概率咋样
- 全国卷文综选择题咋样才能错五个以内
- 咋样反驳「女生为啥要学习要学历」这种观点
- 普通小县城高二学生咋样做,未来才能上哈佛
- 很年轻就赚到很多钱是一番咋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