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为何有些动物奋不顾身地进行“自杀式”交配?基因在推着它们前进( 二 )


还有令人闻风丧胆的黑寡妇蜘蛛 , 它的名字的来源就是因为会吃掉自己的丈夫 。 这些动物用上一辈的死亡换取下一辈的出生 , 一代一代在自然进行交替 。
物种起源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在《物种起源论》里说到 , 生物都有按几何级数增加个体数目的倾向 , 但是资源又是有限的 , 因而同一物种内的不同个体以及不同物种之间为获得生存机会而竞争 。
达尔文认为 , 生物个体为了让自己活下去 , 会与同类和同生态位的其他物种展开激烈的斗争 , 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
这个过程中 , 个体会产生基因变异 , 然而变异是没有方向和好坏的 , 性质需要自然在这其中发挥选择作用 , 如果生物个体的变异有利于它在这场竞争中获胜 , 那么就是积极的变异 。
并且可以通过繁殖将这种变异传递下去 , 一代一代的叠加变异 , 实现进化 。 物种起源被视为最伟大的理论之一 , 可却在后来的研究中遇到了挑战 。
上述的那些自杀式动物们 , 并没有参与激烈的竞争 , 相反它们还采用了十分消极的态度来面对自然 。 它们并非死于竞争对手而是死于自我了结 , 显然这与达尔文的理论相悖 。
更重要的是 , 这些动物的死亡并非利于它自己 , 而是利于其他生物个体 , 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出现在了人类之外的动物身上 。
生物的利他性达尔文的理论提出生物具有利己性 , 这非常符合自然界中大部分动物 , 但没办法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牺牲、合作、互惠的现象 。
为了解释这些动物的自杀式繁衍 , 动物学家们提出了生物的利他行为 。 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了一种“亲缘选择理论” , 又称汉密尔顿法则 。
即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 , 它们更偏向于合作 , 这个过程中会有利他现象出现 。 如果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远或者完全没有亲缘关系 , 那它们无法合作或者合作强度不大 , 更不会干有利于其他个体的事情 。
这是人类第一次在动物中引入了“亲情”观念 , 因为经研究发现 , 这类亲缘利他行为多发生在群居动物里面 , 大部分群居动物都是依靠血缘建立起来的 , 比如狮群、猴群和狼群 。
它们之所以这样合作是为了种群能够壮大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 但很快 , 一些新的现象打破了亲缘选择理论 。 动物学家在哥斯达黎加发现了一种吸血蝙蝠 。
它们以吸食当地其他动物的鲜血为生 , 蝙蝠群居但并非依靠血缘关系 。 动物学家们发现 , 有些吸血蝙蝠长时间没吸食到血液 , 身体就会衰弱行动迟缓 。
这时它旁边的同伴就会将自己吸到的血液反吐出来喂它 。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这两只蝙蝠有亲缘关系 , 后来发现这两只完全是陌生蝠 , 它们之间的互相帮助无法用亲缘关系来解释 。
而且自然界中还伴随着亲缘与非亲缘混合的互惠模式 , 非洲草原上的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 , 奔跑时速可达70公里每小时 。
鸵鸟有个习惯 , 喜欢互相“抢孩子” , 也就是说鸵鸟爸爸和鸵鸟妈妈带着的一群小鸵鸟不完全是自己的孩子 。 它们通过打架夺取对方的孩子 , 让小鸵鸟群看起来比较壮大 。
这样在面对捕食者时 , 自己孩子被抓走的概率降低 。 而在遇到危险的时候 , 鸵鸟爸妈也会奋不顾身保护小鸵鸟 , 哪怕这里面有些幼崽跟它压根儿就没有血缘关系 。
通过长达数年的观察 , 动物学家们得出了三种动物利他性行为 , 分别是亲缘利他、互惠利他和纯粹利他 。
自私的基因了解了动物不仅会利己 , 也会利他 , 人类发现自然界的生物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 , 我们在那之前一直认为动物没有人类复杂的情感 。
它们完全被本能驱使 , 可研究后发现 , 它们与我们的生活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这引起了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注意 。
道金斯是达尔文理论的支持者 , 并在物种起源论的前提下继续研究生物的演化 , 最后得出了那条著名的结论——自私的基因 。
我们看到的生物的一切都是受到基因的控制 , 生命体不过是基因的载体 , 包括人类 , 我们就是一个盛装基因的容器 。 那些自我牺牲或者自杀式繁殖的行为 , 都来源于基因的自私 。
在这个学说之前 , 演化的最小单位是个体 , 道金斯把最小单位缩小到基因 。 基因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一个目的 , 那就是让自己不停地复制下去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 基因无所不用其极 , 会驱动生命体朝着有利于自己复制的道路前行 。 比如一直交配到死的袋鼩 , 它以昆虫为食 , 春季是食物最充足的时候 , 于是它选择在春季之前交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