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远见」个人信息保护法将出台 揭开数据算法的神秘“面纱”( 二 )


作为服务者 , 也要弄清自己的责任 , 比如数据储存在服务器里 , 但如果因为服务器漏洞被入侵的“黑客”偷走了 , 怎么界定责任?互联网厂商承不承担责任?法律上关于这种界定会越来越多 , 当下不能说法律很完善 , 但至少有了这几部法律的帮助 , 是很好的促进 。
“爬虫学得好 , 牢饭吃到饱”?——论技术的价值观
思远:如果说算法是底层的逻辑和系统 , 那么大数据就是养料和细胞 。 从PC时代 , 到移动时代 , 再到物联网时代 , 算法都离不开“爬虫技术” , 简单说就是通过网络勾连 , 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再组合 , 实现特定的目的 。 但“爬虫”经常会爬到隐私 , 听说圈里有一句话叫“爬虫学得好 , 牢饭吃到饱”?
余弦:在安全行业 , 尤其是前两年做“爬虫”生意的一些企业 , 都因此而触碰了法律被制裁 。 “爬虫”技术本身没有好与坏的说法 , 就像菜刀可以做菜 , 也可以犯罪 。
思远:技术是中立的 , 但取决于人的价值观 。
余弦:“爬虫”分为两种场景 。 第一种是专门做“爬虫” , 故意去爬服务器的敏感数据 , 就是主观作恶 。 另一种是不小心把数据拿了回来 。 比如把个人的社保医疗隐私不小心爬回来了 , 但看到这个信息还挺有价值的 , 可能会二次利用 。 同时 , 这些社保医疗机构网站有漏洞 , 有没有责任呢?这就像是主动入室盗窃和主人没锁好门导致误闯民宅 。 不同情况 , 有不同的认定和处理 , 这是法律需要界定的 。
场景1:金融风控 , 哪些“大数据画像”侵犯隐私?
思远:我们来聊聊算法的应用场景 。 生活中最常见的是金融风控——金融数据中的算法是怎样的逻辑?
余弦:核心是通过各类用户数据采集 , 进行用户画像 。 让业务决策者更好地理解目标群体 , 数据越准确、丰满 , 就越有利于特定的场景去做针对性的事情 。
思远:比如给金融借贷 , 根据征信和消费行为等数据 , 判断优质客户 , 给出更好的还款周期和价格 , 用更低的价格、更高的额度做长线生意;对风险大的客户 , 拒绝放款 。
以前有个FINTECH公司的CEO给我介绍了一个案例:拿到了客户A的所有行动轨迹 , 发现每天的活动线路两点一线 , 时间相对固定 , 消费能力、还款记录良好 , 就定义为“白领上班族优质客户”;客户B每天的活动轨迹和时间非常不规律 , 就认为是自由职业者 , 谨慎放款 。 类似例子还有很多 , 比如借了消费贷还不上的人 , 催收公司会一夜之间将其通讯录中的电话打个遍 。 问题是 , 这些数据都使用 , 是不是非法和侵犯隐私呢?
余弦:这个现象确实非常普遍 。 很多时候 , 普通人高估了算法 , 在我们看来 , 很多技术真的非常粗暴 , 就如用户借贷的钱还不上 , 暴力催收公司通过非法采集用户数据 , 用灰色方式催债 。
所以 , 围绕相关法律 , 比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 , 未来这些会得到比较好的净化 。 因为这个产业从业人员太多了 , 而且不同于实体的物理世界 。
思远:很多信息的获取就是一瞬间 , 交易速度非常快 , 这对发现违法行为、固定证据会有很大麻烦 。 真正执法 , 要靠企业自律或相互监督、举报等 , 还是什么?
余弦:从操作角度来讲 , 这些法律是绝对可行的 。 这里面可能会涉及到具体敏感的话题 , 这里暂时不展开谈 。 但首先我们都得有法 , 才能去操作 。 未来的执法过程 , 一方面 , 数据的滥用 , 行业内确实有不少的外露特征 , 明面上能看到;执法肯定由公安进行——比如网安、网络警察 。
场景2:大数据营销愈发精准 , 我们是否被“监视偷听”?
思远:另一个典型场景是“营销” 。 现在大家经常在网上“买买买” 。 打开手机 , 发现系统给每个人推送的情况都不一样;打开新闻客户端 , 总会推你想看的内容 , 甚至有时刚跟朋友聊到什么 , 商品信息和广告就来了 。 这种技术怎么做到的?人真的被“监视”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