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失败后投身机器人和AI,我笑戴森太疯癫,戴森笑我看不穿( 二 )


其中 , 电动汽车项目成本太高 , 短时间内无法从中获利 , 无法与老牌汽车制造商竞争等等 , 都是现实问题 。 等等 , 这些非专业的吃瓜群众都能想到的高风险 , 难道在项目上马前就没有考虑过吗???
而令戴森在汽车领域“败走麦城”的因素 , 难道在机器人、AI等领域就不存在吗?孙正义表示不服 。
同一个戴森 , 同一个梦想
今天看来 , 推动戴森进入造车计划的勇气 , 是其在数字马达技术、电池、空气动力及温控系统上的丰富经验 , 这些能力也曾在戴森现有的家电品类上有所体现 , 大家都是信服的 。
对于造车计划的早夭 , 也充分表现出了对冒险者的尊敬 。 只是同样的故事再来一遍 , 是不是就有点微妙了?
之所以这么说 , 是因为戴森最近的机器人、AI、固态电池等一系列新技术打包计划 , 和造车计划前期处境有点太过相似了:
同样的巨头林立:2017年戴森进入造车领域时 , 硅谷高科技巨头和创业公司、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 , 几乎都汇集在此 。 戴森没能竞争过这么多老牌汽车企业 , 那么同样竞争激烈的机器人领域 , 就能PK掉拥有多年积累的机器人公司吗?
同样的从零开始:没有基础 , 不代表不能做 , 通过并购、投资来快速消化技术化为己用 , 是科技圈的惯例了 。 然而和造车计划一样 , 车从草稿开始 , 机器人等项目目前也还在招兵买马的阶段 , 没有任何资本动向 。
同样的投入不菲 。 汽车严苛的要求也带来了较长的投资周期和巨大的研发资金 , 与2015-2018年间研发支出达到36亿美元的特斯拉相比 , 戴森宣布投入的20 亿英镑只能算“入门资金” , 还有持续的后期投入 , 从这个角度讲项目失败也算是及时止损了 。 而机器人、AI领域也是烧钱大户 , 谷歌旗下的Deepmind就一直为商业化所困 , 母公司Alphabet在2019年的研发支出为260亿美元 , 苹果2020年的研发支出更是创下新高 , 达到188亿美元 。 戴森“五年内投资 27.5 亿英镑(约 241.5 亿元人民币)”的规划 , 不知道能否吸引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顶尖人才加入 。
同样的寄以厚望:即便这么多困难摆在面前 , 詹姆斯·戴森还是对电动车业务给予了厚望 , 曾表示 , 电动车在未来几年内将会成为公司最大收入来源 。 而对这次“家电以外的”新领域 , 戴森首席执行官 Roland Krueger也展现出同样的自信 , 认为“这次投资将为公司开启一个新篇章” 。
造车失败后投身机器人和AI,我笑戴森太疯癫,戴森笑我看不穿文章插图
而截至目前 , 戴森也没有提供任何投资细节 , 和造车一样全靠媒体猜测和想象 , 后续会不会和造车一样对项目进度和产品细节讳莫如深 , 尚未可知 。
当然 , 其中也存在一点变化 , 就是戴森切入新赛道的技术条件有所改变了 , 占据了造车计划研发投资40%比例的新电池技术 , 有望为戴森在固态电池等领域带来突破 。
金融时报曾经评价戴森造车——“如果成功 , 就可以重新定义戴森品牌;如果失败 , 会消耗大量资源 , 甚至有可能让品牌陨落” 。 主动放弃 , 让戴森得以避免品牌陨落的结局 , 那么机器人和AI呢?
人机情未了:人类客厅会有戴森机器人的位置吗?
我们无法确定 , 戴森投身机器人、AI等领域 , 会不会重蹈造车计划的覆辙 。 从“家电以外的新领域”这一定位来看 , 戴森想做的并不是我们熟悉的、家电领域的扫地机器人 , 而是更具智能感的服务型机器人 。
目前主要有三类:一是面向家庭用户的机器人 , 承担社交陪伴、扫地拖地等功能;二是面向企业用户的机器人 , 比如电商物流、购物中心、办公园区、银行等等场景下的服务机器人;还有一类则是由政府采购来消化的机器人 , 比如医院中的消毒机器人、高铁飞机场的体温检测机器人 , 以及公园巡逻、安保救援、太空探测等等场景所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