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失败后投身机器人和AI,我笑戴森太疯癫,戴森笑我看不穿( 三 )
除非戴森背后有国防部之于波士顿动力一样的强大后盾 , 否则更偏向家用的对话服务类机器人应该是更恰当的方向 。 这就很容易在市面上找到对标品 , 比如这些特点就直接跟孙正义主推的pepper撞了个正着 。
2015年上市销售的Pepper机器人 , 核心定位是家庭中的伙伴 。 当然 , 孙正义也提过 , 会派Pepper去企业里打工 , 每小时收取1500日元的工资 , 以印证他“用机器人替代劳动工人 , 提高日本生产率”的目标 。
既能打动消费者登堂入室 , 也可以带动工业制造产业链 , 听起来是不是还挺适合戴森的?
那么 , 打造“类Pepper”机器人需要哪些能力呢?
首先 , 机器人要具备基本的行动能力和察言观色 。 早在2000年 , ASIMO机器人就已经可以做到能跑会跳 , 还能自己下楼梯了 , 2005年的Wakamaru还拥有语言能力 , 而被称做“全球首台具有人类感情的机器人”的Pepper , 则可以读懂人的情绪 ,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 其中所涉及到的包括电机技术、AI系统、机器人OS等等 , 都对机器人性能和商业化前景起到了关键作用 。
其次 , 机器人还是一个技术难点多、投资周期长、商业回报缓慢的领域 。 Pepper的前身是法国机器人公司Aldebaran旗下的NAO机器人 , 该公司成立于2005年 , Pepper在2015年才实现量产面世 。
即便如此 , 某机器人企业CEO就曾在发布会上公开diss同行 , 认为目前大量曝光的机器人产品“要么造价昂贵、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应用场景 , 要么就是作秀 , 根本达不到它们所展示的惊人的水平” 。
如此漫长的投入周期与商业化的不确定性 , 是仅三年时间就从造车领域打道回府的戴森所能接受的吗?
就算下了长线作战的决心 , 戴森能在硅谷系巨头(亚马逊)、日本系巨头(松下、东芝、夏普)、中国系机器人公司的环绕下 , 成为领导者吗?至少从AI软硬件技术、全球供应链的复杂性、智能技术人才的储备上来看 , 戴森目前还称不上实力雄厚 。
此外 , 还需要充足的市场需求和强劲的营销能力支撑 。 反正孙正义为了带货Pepper可是很拼的 , 发布会背书、组织啦啦队、送去打工等等动作不断 , 在家庭市场外 , Pepper还开拓了零售、酒店、医院、地铁站等全新的服务场所 , 都是希望给Pepper积累人气 。
但有报道显示 , 大部分人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尝鲜 , 少有人真正使用Pepper来导航 。 究其本质 , 对话服务型机器人在技术、交互、功能上都还无法解决深层次的需求 , 只能停留在玩具层面 , 最受欢迎的机器人反而是没有多少智能的索尼电子宠物狗Aibo , 也就不足为怪了 。
最后 , 机器人产品还需要考虑到本土化市场的特性来进行定制 。 它不像吹风机、卷发棒、扫地机器人等标品更容易分摊研发成本 , 并推广到全球市场 。 由于机器人需要与不同区域的人进行社交 , 就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功能优化、实时学习和魔性训练 , 还要吸引开发者来完成应用生态的搭建 。 此前红极一时的家庭社交机器人Jibo正是因为本土化的不顺利 , 而错过了关键的增长周期 。
通过上述前提可以发现 , 戴森当下的核心能力与机器人、AI领域的交集还是比较少的 。 这样很难让人感受到戴森的诚意 。 它真的觉得自己能做成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决心吗?还是只是一种营销策略?
黑科技:一双戴森脱不掉的“红舞鞋”
单纯从“决定投资机器人/AI等技术”身上 , 戴森能收获哪些 , 或许能让我们有些思考:
一方面 , 切入机器人/AI赛道 , 既是风口 , 也与戴森身上的极客气质相吻合 。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说过 , 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 , 他有广大的追随者 。 而没有对品牌的迷恋和信仰 , 就没有追随 。 而大众迷恋戴森的 , 正是其在家电领域一直被贴着黑科技、奢侈品的标签 。
许多超越常规的技术应用 , 比如无叶片风扇、用气流倍增技术减少吹风机带来的热损伤等创新 , 以及为了一台吹风机花费近5000万英镑研发费用等故事 , 让戴森产品常常被拿来与苹果的完美主义对比 , 也让其售价得以远超同级别产品 , 依然能让消费者趋之若鹜 。 就连跨界直播 , 都将主题设计为“ 看点有技术含量的” , 足见科技感是戴森在小家电这一细分市场的差异化所在 , 也是其一直强调的价值重心 。
- 终于找到自家“断舍离”失败的原因了,祖传的囤积癖,改不掉
- 嫁接长寿花失败?学会“1个”关键方法,百分百成活,获得老桩
- 厨房这7个设计很失败,看似高大上,其实“中看不中用”
- 养花时间久了才发现,自吸水花盆设计有些失败,钱花了不一定好用
- 房子入住后才发现,厨房这些设计很失败,花了很多钱却不实用
- 一看就会,一学就废,88个DIY失败的案例